第五集 第二十五章最强商业片的三板斧(2/2)

种种大环境、大氛围、大时势综合碰撞起来,象一场盛大的化学反应一样,造就了《花木兰》的辉煌成绩。

由此可见。“时尚性”作为商业元素,对卖座电影地巨大推动性。这恐怕也是区分一流导演和三流导演、内行和外行的根本不同点所在。

不了解电影商业规律的人,总是在表面上挖空心思拼凑和堆砌各种商业元素,却不知道这只是舍本逐末。

大时代的时势之力量,没有任何个人和小团体的智慧能够阻挡,在亿万观众的内在需求面前,什幺明星、名导;什幺枕头、拳头;什幺包装、宣传……所有的一般可见的表面因素,都显得那幺微不足道。

易青这次拍《地狱方舟》这部戏,他当然不敢指望还能取得《花木兰》那样好的成绩。运气这种东西,可一不可再,不能靠它来吃饭的。

所以《地狱方舟》连加映的场次在内,能在美国卖到两亿美圆,就算大成功了。

这次的卖点当然首先还是中国风??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日渐提升,全世界都在刮研究中国的飓风,这股流行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会退热。

其次一个卖点是今年年初美国刮起的地质热。去年年末,太平洋上多处火山群体性喷发,蔚为奇观,好事的美国人自然掀起了讨论研究地质学的热潮。

易青从美国得到的消息,年底到明年25年年初,北美还有几座沉寂多年的火山将要爆发,到时候正赶上《地狱方舟》上映。

最后就是美国人现在也开始流行经验主义了。经验主义的一个标志就是重视年长者,这当然跟西方这几年向东方传统文化学习的风气有关。易青他们这时候推出本来已经深受美国青年观众喜爱的jack程来出演一个老英雄,自然容易被观众接受。

……

易青和华星艺创的同事们在确定了“中国风”、“地质热”、“老英雄”三大卖点后,就将这三个创作方向敲定下来,交付各部门去研究揣摩并落实到剧本和拍摄草本中去。比如在故事和台词中加多中国传统式的幽默、在道具布景里加多带有浓重东方色彩的道具;在故事里多增加地质学有关的热门词汇和一些科普的内容,将成型的剧本拿到北京,聘请中科院的专业教授进行修改指正,以免闹出赏识性地笑话等等。

至于讲故事塑造一个老英雄的形象。这对文学系出身的人反而是轻松之极的基本功了。

确定了“时尚性”地目标卖点之后,接下去要做的就是讨论这个电影的“容括性”。

所谓电影的“容括性”,说白了,就是意味着这部电影能砸进去多少钱。

并不是投资越大。电影就越好拍的。恰恰相反,手里的钱越多,导演的难度越大。

除非刻意的糟蹋钱,否则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要准确完整的把整个投资全部放进影片中,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这是非常难地工作。

以小博大的电影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而且“时尚性”偶然因素居多。不能当作一种创作规律来指导生产,也就是说,不能量产。

所以涉猎过现代电影理论的人都知道。同等条件下,“容括性”越好,票房成绩就越好;也可以说,找对了投资时机地电影,投进去钱越多。收回来钱越多??这和经济学里,投入越大产出越多的规律是一样的。

具体的“容括性”这个东西,涉及的东西很杂。除了叙事和剧本之外,声光画影多种手段都可以作为容括进去地一部分;再来就是各种商业元素。包括拳头枕头那些。

传统电影容括性小,基本上只以叙事为主,就是讲故事。中国观众有看故事片的传统,在这方面依托于我们国家悠久的文学传统,也有一流地鉴赏力。

但是传统影片的致命问题就是形式单一,内容太过于“清淡”??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可能有许多观众都愿意看纯故事片,但是具体落实到一个个故事,就有人爱看有人不爱看了。

因为任何一个故事写出来。无论本身多好多有意义,喜欢它的都只能是一部分观众,所以作为单个电影来说,纯故事片反而不如华丽的大片票房高。

这个问题至今尤令许多观众百思不得其解??为什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商业大片反而票房动不动就论亿论千万;大家都说喜欢的本来应该大卖的传统模式的那种电影,却票房平平甚至惨败。

除了一些不确定地文化乱象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出在“容括性”上。

现代电影除了叙事性之外,在声音音乐、光影色调、画面画质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独立营造一个世界的奇特效果,而立体的视听语言,更是达到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部容括性好的电影,至少必须容纳包括进去:宏大的场面、紧凑的叙事、强烈刺激视觉的动感画面、直击心灵的录音音响效果、立体逼真的代入感……

宽银幕的魅力,决不是那些在网上下载或者购买盗,在自己家的电视屏幕甚至就是电脑显示器上,把电影当作电视来看的那部分人所能够想象的。

一个成功的商业导演要做的事,就是有机有序的把各种商业元素容括进电影里去。以前中国商业电影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忽略剧本,把容括进去的各种元素和剧本叙事割裂甚至对立开来??因此易青一向的工作原则是,无论是大场面、华丽的摄影与美工,还是震撼人心的音乐,都不能为了做容括性而去寻求容括,也就是不能硬塞进去。

电影的声光画影各个部门,一切的给电影加分的手段,都应该和叙事形成一种“融合”,而不是“对立”;在这个基础上,以剧本故事为主,根据剧情寻找与之相匹配声画方案。

在确定了时尚性,拿出了容括多种电影手段的方案之后,第三步才是进行明星效益和包装宣传的筹划。

《地狱方舟》这部戏,有程龙大哥、依依、小意三大名角出演,又有两位如日中天的“亚洲飞人”、nba的大球星客串助阵,明星阵容强大,票房当有一个基本的保证。

在包装宣传方面,易青这次初步在美国就投下三千万美元,未来还将视具体情况增加。

许多人质疑商业大片的轰炸式的铺天盖地的宣传包装,甚至说是因为这种包装和观众的盲从好奇心理造就了大片的辉煌;甚至有人对这种现象冠以影响公平、占用公共资源的帽子。实际上花大钱来进行电影包装,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这也是现代电影产业化之后,和当年那种小打小闹的草台班子的重大区别。

事实上,在好莱坞,一部投资一亿的电影,拿三四千万出来搞宣传,是再青常不过的事情。易青他们相比之下,还是显得穷酸,不过好象大都物有所值,前几部作品的宣传都很成功。

符合市场时尚风向的时尚性、扩大观众喜好选择的容括性、观众喜爱的明星名导效益以及强大无孔不入的包装宣传攻势??这三者,就是一部电影之所以能在商业上获得趁工的最重要的因素。

可惜这一点经验教训,也是华语电影的前辈们失败了无数次总结出来的,更可惜的是,直到现在,华语影坛还是有许多创作者不明白这些浅显的道理,一味的寻找一些外在的,任何人可见可知的烂大街的所谓商业元素来拼凑自己的作品。

……

程龙大哥在易青他们开会的全过程中,始终翘着他招牌式的二郎腿,一言不发,静静的倾听。

直到易青说散会了,他才个站起来鼓掌,内心的激动也象潮水一样涌来。

程龙大哥也是一个非常容易激动和感性的人,看到中国电影有今天这样的欣欣向荣的局面,有华星这样实力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家好莱坞公司的影业实体,这真是太不容易了。

在华星渐渐散去的人流中,程龙大哥逆流而上,和正站在大落地窗前放松筋骨的易青目光相对。

大哥走到易青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一起望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香港万家灯火??他们都知道,一个由中国人大展拳脚的华语片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