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四章 凌江之变(1/2)

凌江阁的知遇恩仇,其实暴露出来的是民营企业的管理盲点。张有福作为天龙集团的掌舵人,平心而论,在民营企业家中也算是用人开明、任人唯贤的了,否则天龙也不可能从弱到强,温温火火走了这么多年。不过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精心培养的人才反而给他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逼宫”事件。

赵广,两三年内,从一名普通厨师飞黄腾达到技术总监又任代理总经理,高居万人之上,与张老板称兄道弟,可最终却反出天龙,还背上了忘恩负义的骂名。

所有厨师哪儿去了?

一切还是从头说起,王刚毅下体因伤住院后没多久,在位于清江畔江陵市最繁华地段的凌江阁,这天中午,新任大堂经理、餐厅负责人,实际是天龙老总汪玉明的表妹陈西贝上班后,却发现后厨一个厨师都没有!直到上午11点,陈西贝给每个厨师打电话都打不通,她很着急,于是派人到厨师宿舍去找。与此同时,客人开始陆陆续续光临。“我们都不敢去跟客人推荐我们的特色菜,一些普通菜品就让厨工来做。我们当时挺紧张的。”陈西贝至今嘘唏后怕。

中午12点,依然一无所获,厨师们仿佛集体蒸发了。陈西贝马上向表姐汪玉明报告,内容是厨师不知去向!总计达12名,涵盖了凌江阁的整个后厨班子。这些厨师个个掌握着凌江阁的核心技术,他们突然失踪,足以使整个公司经营陷于瘫痪,甚至关门!

汪玉明顾不得追查厨师集体失踪的原因,因为最主要的还是要把眼前的危机渡过去:晚上如果不能找到这么多厨师,那么凌江阁将在这天名誉扫地。此时,留给汪玉明的时间也只有不足6个小时。

汪玉明及时通知了张有福,张有福急忙给全国各地的朋友打电话,叫他们支援。终于,还是老张的面子大,从全国临时调集了几名大厨,当天下午不惜血本地乘坐飞机赶来江陵救急。

究竟是谁在指使?

一场足以使凌江阁遭受灭顶之灾的危机总算是过去了,可是张有福却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十几名厨师却怎么会如此一致地集体失踪!这些厨师为什么欲置公司于死地?

缓过手的张有福马上安排汪玉明着手调查,调查过程中,凌江阁的一名剩下的厨师回忆说,在厨师出走事件发生之前十天左右,赵广的人曾经找过他:“他说,我如果跟着他干的话,一个月挣八千、一万是很容易的事,我觉得他的意思就是要我离开凌江阁。”这名厨师的话,证实了厨师集体出走绝不是巧合,而是受到了一个叫赵广的人的策划和指使。

那么,赵广是谁?他怎么就能让十几名厨师同时离开呢?

赵广进入凌江阁的日子并不算长,不过在短短的三年里,从厨师干到了厨师长、技术顾问,王刚毅上任以前甚至代理过凌江阁的总经理,且年薪拿到了30万,而他主管的就是厨师的选拔和任用。

确定赵广是主谋后,张有福掩饰不住内心的悲愤和伤心:“从走路上班到开宝马上班,从住集体宿舍到拥有自己200平米的住房,这个变化也就短短两三年,他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来!”在凌江阁里,大家对赵广此举也非常不解。因为,赵广和张有福的关系相当不一般。

一位厨师回忆:“老板对他非常地好,超过了公司里的所有人。好到跟兄弟一样。”一个普通的厨师能和董事长称兄道弟,张有福觉得自己对赵广不薄,可为什么偏是他要置公司于死地?就在他打算去找赵广认真谈谈时,赵广也突然离开了凌江阁,离开了江陵,到了江南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担任餐饮服务的技术总监。而赵广一口否认厨师出走事件是自己策划的。

对于赵广的辩解,张有福只用一个无法解释的细节来证明赵广在撒谎:“为什么这些离职的厨师会这么短的时间就和赵广在一起了呢?”

为什么“恩将仇报”?

这时问题的关键,已不在于是不是赵广做的,而是赵广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恩将仇报”?赵广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厨师,在张有福的培养下,不但成为了国内着名的厨师,而且在公司里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这可谓是知遇之恩。而这恩从何来?

凌江阁开业之初,由于菜品缺乏特色,餐馆经营并不理想。赵广就是在这时,进入凌江阁的。很快,赵广从众多厨师当中脱颖而出。由他研制开发的几个菜肴品种在国内频频获奖。在给凌江阁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营业额。一年之后,赵广被任命为凌江阁的行政总厨。

赵广回忆说:“做了行政总厨的第一个月,我就给它推出一个鲍鱼美食月。当月我们就卖了七百八九十只,一个月卖了它一年多的总和!”随着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不断展现,赵广已经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作为老板,张有福对赵广也越来越器重。随后赵广被任命为公司的技术顾问,在凌江阁内部地位仅次于张有福。在得到丰厚待遇的同时,他与老板张有福的私人感情,也到了彼此称兄道弟、无话不谈的程度。

就在此时,裂痕渐渐显现。

走上管理岗位的赵广,直到担任代理总经理,他主要负责凌江阁厨师的选拔和任用。而在这方面,赵广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大部分新来的厨师他都收为徒弟。于是,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凌江阁绝大部分厨师,都尊称他为师父。可是时间一长,他这种方式不免招来了公司内部其他人的反对。赵广说:“当时集团内部就有一些人说闲话,说赵广的权力太大了,要是这样发展下去,他总有一天要控制公司的。”

公司内部的议论很快传到了张有福的耳朵里,但是他当时并不以为然,因为在餐饮界这种师徒相称也很正常。直到后来有一天……他到凌江阁去视察工作,他对厨师制作菜品提出了调整意见。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却遭到厨师拒绝。而拒绝的理由竟然是没有得到赵广的批准!

在张有福看来,这岂不是“在他们心目中就只有师傅了,没有公司了!”而赵广却不以为然:“技术上我是权威的,是绝对要听我的。”发生这次事件之后,张有福找到赵广,希望改变公司目前这种现状,结果两人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张有福认为:“你培养他们是在公司的指导下培养的,是公司授权你,而不是你私搞师徒关系的地方。他们都是公司员工啊,来了以后不能成你‘赵家军’啊!现在变成了我们出钱你在养自己的军队了,你想干什么?”

而赵广坚称张有福纯属于外行操作,是不懂行才这样指责,而师徒关系是一种对手艺、对传统的尊重:“这是我们业内的事情,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一种优良习惯。”在赵广看来,餐饮界里徒弟听师父的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张有福要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管理企业,他不能允许有人以传统的师徒名义,在企业中形成小的利益集团。当赵广态度强硬后,张有福又采取了一个新的举措,他还招了两批厨师来,在一个厨房都是赵广培养出来的前提下,要求把这两批人也放进去,做同样的事情。

张有福的厨师调整计划,遭到了以赵广为首的厨师团队的坚决抵制。赵广说:“我们当时那几个厨师很生气,就给我打电话说不干了。”为了阻止厨师调整计划,赵广和张有福发生了前所未有过的冲突。这一次争吵,让张有福和赵广之间的裂痕公开化,同时也促使张有福下定决心削减赵广的权力,让王刚毅出任凌江阁的总经理,而将赵广打回厨房去。

赵广对张有福阳奉阴违,但对王刚毅就没那么客气,一手导演了“箫后断魂”的一出闹剧后,把汪总直接送进了医院。但没想到汪总下来后,他却没能上去,汪玉明又把刚参加完超女比赛的自己的表妹陈西贝弄到凌江阁来当大堂经理,让她全面主持工作,而也就在陈西贝走马上任的第二天,便发生了厨师集体出走事件。

张有福认定:“赵广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胁持公司,就是‘我要公司的一半’。当然他没想到,我们当天就把这个事解决掉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其实关键不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的不当。其暴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至少有两个层面:

角色转换不及时:张有福既然尽心竭力地培养了赵广这个技术骨干,倾注了感情,给足了利益,就要反思:为什么最终没有换来赵广的忠诚呢?首先,张犯了组织建设的大忌。老板应使企业所有雇员都“可替代”,绝不允许任何雇员有机会垄断资源而变为不可替代的“大腕”。其次,一旦当某雇员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大腕”时,就必须为企业利益计,毫不犹豫地承认其智力也是资本,给他与其智力资本相称的、参与资本分红的机会和权利。这个举措越及时,越得体,企业的利益越有保证。不做这个必要的企业角色转换,后患无穷。

处理矛盾不谨慎:当企业出现了内部管理危机,需要做大面积、人事调整的时候,一定不能简单从事,一味强调股东的利益,过分相信自己的能量。相反,一定要站在雇员立场上做换位思考:雇员的利益何在?员工会做何反应?否则,必然激化矛盾,冲击企业的正常运作。比如:这次企业虽然熬过去了,但组织元气大伤,技术流失,得不偿失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