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理工学院_分节阅读_826(1/2)

赵之才浑然不觉,围着他的人也面带恭维,就是不知道打脸的时候得多疼。

大唐理工学院的学生们也偷偷讨论了起来,“怎么办怎么办,越看他们的表情我越觉得我能高中。”

“我也是,你们发现没有,科举的题和我们平时做的都差不多啊,稍微转换一下都能解出来。”

“可不是,但为什么他们都觉得难?”

“不知道啊,我到现在都一直以为听错了。”

“……”

学生们不知道,其他学院可没有什么《十年科举三年模拟》,《十年国策》,更没有突击式的题海战术。

家长们带着学生们往家里走,也时不时观察着学生们的表情,但越看越迷糊,怎么和其他考生的表情不同啊,这是考得好还是考得差?急死个人了。

此时,考生们的考卷已经被运去批阅了。

阅卷官其实也不轻松,这几天他们是无法和外面取得联系的。

唐朝初期,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但徐长生在和李承乾聊天的时候,曾经谈论起过糊名制,李承乾觉得还不错,所以将方案告知了李二。

李二觉得这方法好,干脆直接就使用上了。

阅卷官拿着糊了名的考卷,批了起来,当然也不妨碍他们时不时交流一下。

“今年的考生不行啊,好多题都不会做,看看我这张考卷,大部分都空白了。”

“估计是今年的题偏难吧。”

而另一位阅卷官有些懵,抬头看了看说话的同僚,又看了看他批的考卷,他们说的是同一批考生吗?他批的这张考卷,做得可好了,明经科很偏僻的知识都全答对了,就是……写的字怎么看都有些幼嫩。

说了一句,“今年的考试也有不错的,比如我批的这张考卷,明经科全对,说实话,就算我亲自做,也不可能全部答对,就是这字吧,差了点火候。”

一群阅卷官一愣,全对?不可能吧,今年的明经科的内容涉及面实在太广,连他们不看答案的话,有些知识面都不知道。

最近几年,科举考试的考题一年比一年难,这也是有原因的,自从徐家子将便宜的纸张弄出来卖到大唐的大街小巷后,读书人的成本降低了,读书人如同雨后春笋一样涌了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