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记_分节阅读_417(1/2)

谢贵太妃死了亲爹,较一向淡漠的谢莫如伤感数倍,自有许多奠仪赏赐娘家。

谢尚书一死,好在谢松谢柏都在帝都,三个孙子也只有二孙子谢兰在北昌府为官,谢家已令家人快马加鞭的去了北昌府送信。

谢尚书府这一支全部都要辞官守孝,刚进宫住了没两天的谢莫春谢思安也已被宜安公主接了出去,宜安公主为公主之尊,卑不动尊,宜安公主是不需为谢家守孝的,但,谢莫春需要为祖父守孝。谢思安虽是重孙女辈,亦有孝期在身。

谢家这么大办丧事,谢莫如还要接见来帝都的各督抚夫人,各督抚夫人都是提着一颗心进宫的,谢皇后娘家死了祖父,这心情怎么好的起来哟。倒是谢皇后,虽未说说笑笑,可谈吐依旧堪配她皇后的身份。这也令诸诰命在经历过胡太皇太后的后宫统治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后宫是真的换天了。

而且,谢皇后的出身教养,都让这些督抚诰命们明白,这位新的后宫女主人,有着她身份应有的高贵优雅见识手段。所以,不要再拿糊弄胡太后那一套出来,会在谢皇后面前丢丑的。

譬如晋中巡抚太太曹淑人,也不知是个什么眼力,到了慈恩宫就开始夸谢皇后的衣裳,夸完衣裳夸首饰,那种种浮夸,谢皇后没听几句便打发她去慈恩宫给胡太皇太后请安去了,觉着曹淑人这种风格还是与慈恩宫更为匹配。然后,继续与别的督抚夫人说话。事后,谢莫如与穆延淳道,“看内务府送来的记录上说,曹淑人也是书香门第出身,怎地这般没水准?”现下皇室还没出先帝的孝,帝后的衣裳都是选素淡的穿,连带首饰,虽不禁金饰,但谢莫如也不会太过华贵。谢莫如也不是没听过奉承,事实上,这世上的奉承花样,她基本上都听遍了。可像曹淑人这样没水准的奉承,谢莫如还是头一次见识到。

穆延淳笑,“曹淑人这是消息不大灵通,以往皇祖母最是喜欢跟她说话。”

果然,年下曹淑人再进宫请安,就又是另一番文雅含蓄模样了。

谢莫如:……

其实,曹淑人也觉着自己丢脸丢透了。

所以,给谢家置办了一份厚厚的奠仪,又让丈夫多往尚书府里走了几遭,力争能曲线救国,挽救一下自己在谢皇后心目中的印象。

有曹淑人这碰了钉子的,消息灵通的就知道谢皇后是个什么风格了。其实,相对于先时慈恩宫的粗暴马屁风,大家还更喜欢谢皇后这种正常庄严风的。

谢兰带着家小一路死赶活赶,终于在出大殡前赶到了祖父的灵前,那一通哭就甭提了。谢兰的妻子于氏,除了哭一哭死去的祖父,心里还想着,不知能不能再见娘家人一面。想到娘家败落之事,于氏更是在灵前哭的死去活来。

待于氏被长嫂吴氏弟妹宋氏劝起来,进去给谢老太太行过礼,谢老太太与谢老尚书和睦了一辈子,老头子突然过逝,谢老太太就有些撑不住,见着于氏,强撑着同她说几句话,看一看于氏生在北昌府的小重孙,就让她下去歇着了。

于氏好容易偷个空跟长嫂吴氏打听她娘家人的事,吴氏见于氏这满面憔悴与哀伤,还有眼里隐隐的焦切与期盼,不禁多了几分怜惜。她们妯娌之间,原也十分和睦,今久别重聚,只是这话……想了想,吴氏握住于氏的手,悄与她道,“你撑着些,上月便已行刑了,老太爷打发我们大爷在京郊买了墓地安置了。这些日子在牢里,并未受什么委屈。”

于氏强忍着,喉间仍是抑制不住的一声呜咽,一张脸上满是泪痕,良久方道,“这,这样也好。起码,人没有受那活罪。”

娘家败落的心情,也就吴氏能体谅一二了。吴氏很是劝慰了于氏一回,道,“你想开些,有几个未满十六的姑娘小爷还在,只是按律充军,也不能留在帝都……家里也派人一路照应着呢。”

于氏连忙问她娘家哪个侄子侄女侥幸得活,言谈间又是一番伤痛,但也亏了有婆家肯伸手,不然,哪里还能留下这么两条根呢?

于氏在为娘家伤心,还有一人在为恩师家伤心,就是回朝转任苏不语留下的刑部右侍郎之位的原靖江港钦差杜执杜大人了。杜大人被调回帝都任职,刑部侍郎也是正经实缺,虽不若在江浙之地自由,但怎么看也是六部实缺更具前途。此刻,杜大人想的却不是自己前途,而是恩师李钧一家的性命。

李钧出事时,杜大人正在外任。待杜大人知道李家出事,想要为恩师周旋时,接着就传来先帝大行的消息,天下同悲。这个时候,杜执只要有脑子就不会在这时候上折子给恩师求情。新君登基,天下大赦,杜执认为,恩师定在大赦之列,却不料,来帝都便听到恩师一家被斩首的消息。杜执顿时心下大恸,待去打听时,还是徐少东与他略略说了李家的事。徐少东也消瘦不少,晋商最大的靠山就是李钧李相了,两家还是要紧亲戚,李家突然被抄家,徐少东没少为李家走动。不只是为了亲戚情分,而是,对于整个晋商来说,哪怕是官罢职,只要李相活着,都比满门抄斩要强!

徐少东求了江行云多少回,江行云直接给了他一句话,“李钧所犯,罪在不赦。”

就这一句,徐少东方死了为李家求情的心。

徐少东还得庆幸,自己先时搭上了江行云的路子。

李家同于家一样,虽是满门抄斩,但朝廷有规矩,十六岁以下的只流放,不杀头。李家好歹也留住了几个,只是眼下也得远流他方,至于日后是不是有其他操作,就是以后的事了。

徐少东私下劝了杜执一回,杜执也不是傻的,李于两家是同一时间下的大狱,这里头的罪名定的极重,欺君之罪。虽然御史台咬人时常把这顶帽子扣别人头上,但,现实中,欺君之罪并不常见,可一但有此罪名,必是大罪。杜执为恩师伤感了一回,想着他既为刑部侍郎,定要查阅卷宗,将恩师的官司弄个明白。

只是,待杜执就任后方发现,恩师之罪,是由先帝御口钦定!

要说刑部薛尚书当真是个老好人,发现杜执查阅李钧案宗后,私下提点他一句,“你在外,怕是不知道,先帝大病皆因此二人起。”

杜执顿时脸就白了,他纵是对恩师尊敬有加,却也不是背君之人。

薛尚书这话中之意,令杜执再不敢深究。

李于两家都有人尸关切,宁家其实也有人关心,宁允中夫人出身晋宁伯府王氏家族,晋宁侯为宁家的案子,还曾被先帝撵出过昭德殿,今宁家被抄,自是王家帮着拢尸骨,入土为安。

除了王家,还有谢家三房,自宁家入狱,谢家三房也没少打点探看。

今宁家行刑,谢家三房的老太太嫡亲的女儿就是嫁作宁家为媳的,亦在斩首之列,三老太太受不住此等打击,病了几日,撒手去了。

谢氏家族又添白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