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英格兰/Think of England_分节阅读_7(2/2)

“现在不能。”

达希尔瓦发出一声清晰可闻的叹息。“何时才能?”

“明晚。但我们得先谈谈。我想知道你的目的。”

“刚才讨论过了,我们的目的一致。”

“先谈再行动,”柯提斯重申,然后乘胜追击,“不然我也可以去找休伯特爵士,到时后果自负。”

达希尔瓦张了张嘴,但显然决定不与他争论,只是阴测测地看了他一眼,“好,那就明天。”

“你能再把它锁上吗?”

达希尔瓦没回答,又给了他一记眼刀。他花了多几秒的时间再次锁上门,然后起撬锁棍。“非常好,一整晚都白了。走吧。你先请,别忘了你的家当。”

柯提斯悄悄爬上楼梯,手上提着夜灯,口袋里揣着钥匙。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尽可能无声地换下衣服,听到廊道里某间房间传来“喀”的一声。他警觉了一瞬,随即明白过来那是达希尔瓦回房的动静。

那个男人当然就睡在隔壁了。不然呢。他有些烦躁地想——当然他的烦躁也不无道理:要是命运能别再让那个小偷小摸、手软脚软的拉丁佬碍他的事,就再好不过了。

[1]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kipling),英国作家及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营房谣》是吉卜林最著名的诗集,内容主要关于维多利亚末期的英国军队,而且大多以方言写成。

[2]约翰·辛格·萨金特,美国艺术家,迁居伦敦之前在巴黎接受训练。因为描绘了爱德华时代的奢华而被称为“当时的领军肖像画家”,在绘画肖像方面享有美名。

[3]yellowbackfiction,十九世纪在英国流行的廉价小说,通常有鲜艳的色封面,因为教育和铁路的普及广为流传,吸引了一批新阶层读者。

[4]observe,既有守规则的意思,也有观察的意思。

[5]theboy'sownpaper,英国在1879至1967年间发行的刊物,内容为针对儿童至青少年男性所设计。

第三章

隔天一早,柯提斯用早餐时达希尔瓦没有出现。霍特则坐在那儿,全身散发出早晨的朝气。他充满活力的招呼让柯提斯多少振奋了些;在毕哥尔摩至少还有一个人他乐于与之共度时光。

他们漫无目的地交谈了会儿,话题又回到运动。霍特问:“我说,你现在还能打拳吗?我在想也许你有兴趣来个几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