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节(1/2)

三日后,他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所充满各种各样的美味鸭子的州城时,所带的货物,除了以前惯例会采买的汾州特产外,几乎全是同鸭子相关的特色商品。

这几位客商的经历,当然不是独一无二的——同样的惊奇,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但凡是过去来过汾州,都会先叫数量忽然暴增的鸭子大吃一惊,然后就乐得到处闲逛。

作为始作俑者的陆辞,也完全没想到效果会好成这样。

……亏他辛辛苦苦地做了那么久的农业经营规划。

结果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栽柳柳成荫。

最后效果拿来一看,竟还不如他对外正经公布自己一直引以为羞的饕餮名头、再宣称自己爱食野养的禽鸟,要来得显著。

不过他平心静气地一想,也多少能理解其中缘由了。

要改变农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植习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偏偏还不能操之过急,一旦施压过度,怕是会起反效。

但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养上几只既能帮着捉虫,平时还能下蛋的鸡鸭鹅的话,却是很简单的。

毕竟它们不用多操心,顶多偶尔喂上一些,大多时候让它们自个儿去水塘里也好、去地里也罢,吃草捉鱼便能养活。

等它们长大下单,孵出新的小鸭后,多的公鸭就能捉去城里卖了。

哪怕陆知州瞧不上,州城里林立的饭店酒楼,也多的是愿投其所好、专门研制相关菜色者。

——根本不愁无人肯。

况且,就这么豁出去后,自己的吃货名头是闹得满城皆知了,但好处也十分明显。

在三管齐下的情况下,原是最大隐患的蝗虫卵就倒了大霉。

它们根本没等来孵化的时机,就被冲着奖励去的农人给挖了出来,烧了大半。

剩下的里头,又被无孔不入的鸡鸭鹅,给硬生生地从犄角旮旯里扒出来吃了。

就算有那么一点漏网之鱼,怕是也掀不起任何风浪了。

在农人多养鸭后,不但经济上多了一样可持续发展的商品,州城里多了许多与家禽相关的菜式。

连他这好口腹之欲的,在每顿有鸭,日日有鸭,换着店子连吃了一个月后,也终于有些腻了。

这么一来,也彻底坐实了他爱食鸭的说法。

农人养鸭,也跟着更勤快了。

唯一为此感到有些烦恼的,恐怕只有狄青。

他常奔的附近山头,几乎都被农人集资,找官府租赁了下来,专门蓄养家禽。

背书之事,虽在经历过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的、堪称无比痛苦的背诵过程后,他艰难地记下来了,可不但背得磕磕绊绊,还真真是不求甚解的。

他每在床上躺一晚,就觉得脑子如同一个漏斗一般,往外悄悄地漏好不容易死记硬背下的内容。

最糟糕的是,他根本不知下回见到无比忙碌的陆知州会是什么时候,也不知何时会被对方考校!

若是当陆辞考校他时,他已忘了大半,那岂不是白受了这么久煎熬,还是让对方失望了?

在过了小半个月这样的日子后,狄青实在受不了了,干脆向夫子虚心请教自己不懂的地方。

他是发现了,自己看不懂的部分,虽然勉强背了下来,但也记不牢靠。

相比之下,倒是自己能理解的那些,背起来也很轻松。

对勤奋好学的学生,恐怕就没有夫子会不爱的。

尤其一听他年纪虽小,就已自学着背了《春秋》和《礼记》时,夫子甚是惊喜之余,教授起来也是尽心尽力。

而远在密州的柳七,在三月初的某日放衙后,因忙完防蝗之事,难得闲得发慌,去街上闲逛时,就发现了特意标明是来自汾州的熏制鸭肉。

他不感到几分稀奇。

怎么根据小饕餮的回赠,汾州特产里好存放的,就只得山药那些呢?

按理说,若熏制鸭肉也在其中的话,以小饕餮的一贯作风,是断然不会落下的。

柳七特意上前问了几句。

等他弄清楚来龙去脉后……

差点没忍住当场爆笑出声。

好个小饕餮啊,分明是故意想瞒着他的!

他用忍笑忍得发抖的手,掏钱买了一只整鸭下来,回去交给家里厨子烹饪时,就回到书房之中,词兴大发。

他先赋词一首,狠狠地调侃了只靠公布‘饕餮’之名、就成功在城里兴起养鸭风潮的陆辞,洋洋洒洒地告诉其纸包不住火,如今自己已然知晓之事。

紧接着又迫不及待地将陆辞故意瞒下的这件事,告予朱说和滕宗谅等人。

在这么一串行云流水的操作后,只隔了不到半个月的功夫,柳七就破天荒地到了陆辞的回赠诗作。

在几位好写诗词赠他的友人心里,都很清楚陆辞分明颇有诗才,却因太过自谦,不爱动笔。

除非是科场上的迫不得已,或是琼林宴上需得相作,他是能避则避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