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节(1/2)

要不是形势实在严峻,光是欣赏到他们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落得灰溜溜的小模样,怕都忍不住‘同情’地笑出声来。

没那金刚钻,瞎揽什么瓷器活?

好不容易憋住笑后,他们再看狄青,又忍不住犯起了嘀咕。

刚才动静虽不大,不至于引起军尉的不满,好歹也算场小插曲。

作为这场小波澜的核心的狄青,却完全没留意到这头的动静,自始至终,都只全神贯注地目视前方。

细心的人还发现,他射出箭矢的速度,甚至还因越发娴熟而越变越快。

当距三百步之遥时,姑且未曾落空,更何况是敌军愈发逼近的现在了——狄青但凡出手,就一射一个准的。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是他宛若久经锤炼的平稳和冷静。

哪儿有寻常兵士初上沙场时,要么手忙脚乱,要么不敢见血,非得狠下心逼自己一逼的生涩紧张?

众人咂舌之余,却不知晓,他们对于狄青的认知,一开始就存在着老大的误会。

他哪儿会是什么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只知舞文弄墨的公子哥。

同岁孩童尚在蹒跚学步时,狄青不但天生力大,还敢漫山遍野跑,等再打一些,就已自己琢磨出一把小弓,对着野物射。

跟狡猾地擅长利用地貌掩藏身形、一旦发现不妥,就会飞窜逃跑的猎物相比,这些不会被他的箭吓跑,而是会锲而不舍地继续往前冲的吐蕃兵,活像是一个个再简单不过的活靶子。

狄青一箭一个,好不自如。

哪怕偶尔准头歪了些,未射中要害,但也足够让对方受伤落马。

接着就连惨叫都发不出,便被接踵而来的后头骑兵踩成血肉模糊的一团。

即使如此,狄青蹙起的眉头也不曾有过半点放松,更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

他纵射得再准,再狠、一次也只能杀一敌。

城中纵因公祖的命令,赶制了许多箭矢,数量终究有限。

且等真正接近后,吐蕃兵定会架起防盾,专心攻墙,断不可能蠢得站在低处,同居高临下的他们缠斗太久。

三百步、二百步、一百步、八十、六十……

“愣着作甚!速速放箭!”

在狄青那叫人叹为观止的神射跟前酝酿了半天,终于能说出这话的军尉们,这一嗓子喊得无比用劲,简直震耳欲聋。

连沉浸在机械性的动作中的狄青,也惊了一惊,下意识地回了个头。

攒了半天劲儿没地方使的飞鹰营弓手们,却是等待这一号令久矣。

几声令下,寒光闪闪的箭雨无情地覆盖了第一大波吐蕃骑兵,让不顾一切地朝城墙发起进攻的他们嗷嗷惨叫着倒了一大片。

守军倏然为之雀跃,原先悄悄藏匿在心里的那丝忐忑,也被这波汹涌箭雨所带去了。

从这开始,狄青的箭矢虽然仍越发越快,准头更是不再有过误差,但被淹没在无数箭枝的来往翻飞中,也不再引人注目了。

狄青抿了抿唇,丝毫不觉失落,反而打心底地感到高兴。

——他之前拼了命的努力,都没能做到将吐蕃军的推进阻拦片刻,但这气势凌人的箭雨,却成功做到了。

一晃眼就倒下了两百多弟兄,吐蕃骑兵再勇不惧死,也本能地迟疑了一瞬。

宋军可不会放过他们片刻的迟疑,当即又带领着城头上的兵士,再次对底下敌兵发出了密集可怖的箭雨。

不过李立遵对扬名立威势在必得,能在吐蕃当权多年,显然这会儿脑子不甚清醒,也不可能是会以卵击石的草包。

他对大宋敢‘先礼后兵’,就是因为摸清楚了宋军外强中干的本质,打心底地瞧不起他们。

连威名远扬的老将曹玮,因手底下只有那少得可怜的六千兵士,都不被他放在眼里。

曹玮再厉害,在他兵马五倍于对方的时候,难道还能翻天?

李立遵铁了心要攻打秦州,正在秘密备军时,又得了个天大喜讯。

曹玮拾包袱滚蛋了,取代他知秦州的,居然是乳臭未干,又弱不禁风的文臣!

如此天赐良机,李立遵要肯放过,那就不可能坐的上今日的位子了。

在仿佛无穷无尽的箭雨中,吐蕃军的冲势不可避地受到了阻碍。

他们身上虽也穿着防护的甲胄,但脖颈等要害处,却是防不住的。

宋军中虽然就狄青和李超有那百步穿杨的准头,但在陆辞的鼓励和奖赏制度下,原本只持长兵的步卒们也被勾动心思,主动学起了弓射。

这会儿离得近,人又多,射出去后汇成乌压压的一片,哪怕无需准头,也能将人扎成无数个窟窿。

李立遵亲自坐镇中军,虽隔得远,但此起彼伏的惨叫,和推行不动的军势,还是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妙。

按他原先的算盘,自己不惜一路秘行军来,按理该能成功打秦州一个措手不及的。

怎么会这般惨烈?

李立遵拧紧眉头。

哪怕是新知州因爱惜性命,望风而逃,也比这副仿佛早有防备、以逸待劳的从容,要可信的多啊。

他痛下血本,把三万完全效忠自己的锐骑兵带出来,是对秦州志在必得,可没做过开局就损失这么多人马的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