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7(2/2)

徐挽澜埋首公务之时,忽而出神,怔怔然提笔,只觉得给周文棠送错荷包之事,好似就在眼前,就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儿,可她再一侧首,望向菱花窗外,却见庭竹骄阳下,清风偶过之竟已是夏末秋初的时节了。

春种而秋,周文棠三月时命京畿诸县种下的御稻米,如今已然早早成熟,结出了微红色的米粒来。这御稻米成熟得快,一岁可以两种,味道也不差,嚼起来香气满满,民间亦是传之为异宝,称之为“胭脂米”。

京畿的胭脂米成不错,眼下朝廷正打算派遣几位有经验的官员,前往北方其余州府,将这御稻米推广试种,福泽北方百姓。

自打年节过了之后,这大半年来,大宋的国运很是昌顺。一来,有周文棠发掘出来的御稻米,在夏秋之交的当口儿成熟,一岁两,利民非小,绝对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功绩。

二来,便是西北战事,势如破竹,节节连胜,西夏境内只剩下十余城池仍在苟延残喘,最多再过上三两个月,西夏这两个字,只怕就不复存在了。

眼见得战事即将落停,远在北方的徐阿母也很是高兴,近一个月里送了两封信过来,又是畅想进京之后的快活日子,又说行李已经打包得差不多了,只等仗一打完,郑七平安归来,她就立马坐上马车,来京城享女儿的福。

她这人说起话来,带着活泼泼的气息,生命力十足,徐三每次读她的信,也忍不住被她感染,轻轻勾起唇角来。

虽说母女二人,一见面就吵架,但那也算是她们特别的相处模式。有段日子不吵,倒还有些想念。

徐三忆起徐阿母即将进京之事,也忍不住生出几分期待来。她稍稍搁笔,望着窗格子外,竹影花香,掩映于菱窗之上,正兀自发神之时,忽见梅岭捧着衣物,缓步入内,说是差不多到时候了,让她莫要误了进宫的时辰。

自打过年之后,常缨也不知领了甚么活计,常常不在京中,至于唐小郎,一来为了驿馆经营,二来,则是为了躲住在府衙中的罗昀,只在大清早和深夜这两个时候,伺候徐三更衣洗漱,至于其余时候,却是基本不在府衙。大多时候,徐三身边,只有梅岭及几个官奴随侍。

徐三自案后起身,在梅岭的侍奉下,穿好官袍,扶正官帽,接着就坐着马车,往宫城驰去。待到她下了车马,由绣衣宫人引着,走到那金殿之前,便见宫门浩荡,两道大开,一阵话语声自殿内缓缓传了出来,却是官家与宋祁正在细细交谈。

这大半年以来,若说有甚么变化,一要说周文棠对徐三的态度,二就要说这宋祁在为人处世上的惊人转变。

自打徐三那次送错了荷包,还对周文棠东遮西掩,随口扯谎,想要敷衍过去,这男人待她便远不如从前亲近了。无论甚么时候见了面,无论是在官家跟前,还是私底下独处相会,周文棠都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只当她是政治伙伴,至于从前那相依相靠的感觉,却是烟消云散,无处可觅。

徐三对此,自是心中空落落的,找了好几次机会,想要和他重修旧好,可要么就是她说不出口,要么就是周文棠顾左右而言他,对她所言置若罔闻。

再说宋祁,更是跟变了个人似的,不但读书习字,极为认真,至于定省温,孝悌忠信,更是做得面面俱到,无可指摘。久而久之,山大王这个诨名,无论是当着他的面儿还是背着他,都再没有人提起了。

宫人内侍,满朝文武,都渐渐对他起了恭敬之心,而宋祁待人接物,更是谦恭下士,不矜不伐,实在让人大为改观。

为了宋祁之转变,官家还特地夸了徐三好几回,说她尽心尽力,教导有方,还真将这个混世魔王给牢牢治住了。徐三受着这番夸赞,心中却是有些发虚,她总隐隐觉得,宋祁的性子变得这样快,前后相差如此之大,多半不是她送他那几本书的功劳,定然是受了甚么不得了的刺激。

眼下徐三缓步入殿,稍一抬眼,便见那少年足蹬黑靴,一袭锦袍,立在龙案一侧,正面上含笑,给官家亲手剥着小橘子。瞧那副场景,倒是母慈而子爱,骨肉私情,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