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朕不能死_分节阅读_83(1/2)

然后还有各大洋纺织厂,洋印染厂。。。一时间整个英租界是兵荒马乱。

英国租界董事长布兰德原本给法租界董事长撂下了狠话,准备回去后就发动各大由英国出资的银行对法国兴业银行发动资金攻击,但是没等到他把命令通知到手底下的银行高管上,就被这一连串的罢工弄懵逼了。从这就可以看出潘仁的毒辣,先是“外滩臭气”事件引开布兰德注意力,再由“工人罢工”穷图匕现,打了他一套组合拳。

于是乎,这压力不仅来自于英国外部,同样,英国内部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干资本家开始对布兰德施压,并且要求布兰德出动巡捕房,镇压工人运动。想想也是,要让这些资本主义吸血鬼对大清工人让步?想想都不可能。

出动巡捕房是肯定的,但是你说英租界的巡捕房有多少人?也就一百来个吧,叫这一百多个人去和一万多人对杠?即使有枪,这一百倍的人数差距也实在是悬殊了。更何况,巡捕房里面除了几个高管是英国人,大部分还是zhong国人,这些中国人又哪是傻的,不知道青帮的厉害?即使出动了也是出工不出力罢了,偶尔抓了几个闹的比较凶的,也是恭恭敬敬的请进牢房里,好吃好喝的供着,就怕得罪了青帮,遭了报复。

“董事长,大英沪江商会今天给你下了正式文件,请求你调走黄埔江上的两艘军舰,否则,他们将会在十个工作日撤掉汇丰银行的白银黄金储蓄。”

小秘信,面色忧虑的把它交到了布兰德手里。布兰德看得这信,都快被气出中风了。这哪是什么请求,是逼迫!逼迫!

这些资本家,只要妨碍他们赚钱了,天都能捅出一个窟窿,更何况军舰乎?

“巡捕房不中用,叫陆军提督士迪佛利把军队调来!!!”

“这。。。”小秘书面露难色:“怕是不成,洋枪队不知道什么时候堵在了普陀那了,军队如果要强行开过来,怕是要开火。。。”

洋枪队是由大清与美国共同组建,队长夏尔如今入了大清国籍,并被赐官三品,更加预示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好家伙,墙倒众人推啊。。清朝,美利坚,法兰西,这是沆瀣一气,一起要从英国这啃下一口肉啊。一股由衷的寒意从布兰德脊柱直窜上脑门。

“罢了,罢了,那就叫军舰开到马六甲去吧。”资本家全体上书,就是国会也扛不住这样的压力。

“董事长,那如果军舰开走了,这群工人还罢工怎么办?”小秘书皱着眉头问道。布兰德摆了摆手:“不会的,英国人只会对英国人妥协,这点法国人很清楚。”

的确,布兰德这句话说的很对,军舰会被迫开走,根本不是因为什么恶臭的外滩,什么法兰西的煽风点火,而是英国资本家的施压。这场工人罢工虽然名义上是要求工人权利,但到底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真叫资本家们吐出自己的利益去弥补工人,那才是真的会导致战争呢!

果真,就在英国军舰开走的一晚后。外滩的上万只夜壶,就又好像变魔术一样消失不见,而上万的工人罢工也告以停止。一切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外滩又恢复了人来人往的繁华。

当然,真的不一样了吗?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只要是有心人留言,就可以发现黄埔江上多出了很多大清传统的木船,而木船上来来往往的不用猜都是青帮的人。长江口的英国军舰一走,自此,大清南北东西的主要河道终于被打通,很快的,沉溺十几年的青帮又注入了大量的生命力。

而李鸿章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也神神道道的终于从江宁府回到了上海驻地,这消息被布兰德听到的时候,差点气的碎了一口牙。

这场无形的战争最终以大清的胜利告终。在这场战役之中,满朝文武也是充分认识到了李鸿章的能力与手段,同样的,对于青帮这般的黑社会组织也不得不正视起来。

第93章 洋务运动(二十四)

买办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买办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 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洋行雇员身份的买办, 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作为独立商人的买办, 又可以代洋行在内地买卖货物或出面租赁房屋、购置地产等。

李鸿章串联青帮,法兰西人, 洋枪队, 以雷霆之势解决了英国军舰问题, 但对于他而言, 这还没有结束,他又迅速解决了以杨坊为代表的一批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

要说杨坊这人,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买办的第一人。他早年在宁波当绸布店店员, 后入教会学校习英语,继因赌博欠债流浪到上海,混迹洋行,升充买办, 从中获利(还真是时事造人,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混出来。)从1853年到现在,十年的时间,此人就靠着帮洋人跑腿,敛到了百万巨富, 名噪沪上,甚至在1856年被朝廷加封了盐运使,以对洋人示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他更是将从外国商人处了解的英、法联军的意图转报清廷,充当了外国侵略者迫使清廷妥协投降的工具,民间有百姓称之为“汉奸第一人。”

李鸿章解决杨坊的方式很简单。一,在官位上,上奏军机处,罢了他巡盐使得头衔;二,私下里示意青帮,趁着英国人忙于工人罢工之际,派人连夜闯入了他的家中,抢走了他藏在家中的银元,来了一次恐吓警告;三,调心腹丁日昌顶替杨坊的职位。

这三个举动彻底就断掉了杨坊所有翻盘的机会,可见李鸿章手段之强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