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朕不能死_分节阅读_98(1/2)

同时, 左宗棠又得到了一个可以说是极棒的好消息,那就是阿鲁特的正蓝旗居然没有“英勇就义”!当下,左宗棠哈哈大笑, 只觉得天助我也,忙回信与蒙古诸王定下了合围甘肃的军策。阿鲁特崇绮在其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位正蓝旗的旗主本身就是蒙古族出身,更与诸位蒙古王爷是发小的关系,很快就被推举为蒙古联军的名义首领。(清政府大力扶植蒙古王公贵族信奉喇嘛教,鼓励其中的男性子嗣出家,同时建立了王公继承人固定的培养制度,使大多数蒙古男性贵族在北京长大,所以,很多蒙古高层统治者都是互相认识,并且交情不浅。)

同治二年十月(比历史上早了六年),左宗棠移军乾州,大军速度攻入甘肃,一月内以闪电战攻占甘南地区,使得回族叛军不得不退守肃州。同时,蒙古联军在阿鲁特崇绮的带领下,开始不断冲击回族在蒙古与甘肃的北面防线,造成了巨大的军事牵制。

回族叛军领袖杜文秀和马华龙知道自己不是左宗棠的对手,便欲要另求生路,但南有昆仑祁连阻隔,北有蒙古联军骚扰,东有左宗棠围剿,只余下了西出玉门关这唯一条退路。

陈得才当下在肃州城中焦心不已,提议不若弃了肃州城,逃入新疆,说不得还有一线生机。杜文秀和马华龙面对陈得才的再三恳求,心下也是有一丝心动。但到底他们也有自己的考量。新疆虽然地域广袤,可到底环境恶劣,一旦退出玉门关,便彻底意味着他们要过上那种最苦逼的生活,说到底,他们还是觉得自己仍然有一战之力,不肯轻易退步。

左宗棠的大军开至肃州城下,见得这些回族叛军的主力军居然没有放弃这座城池的防守,心下大喜。他还最怕这些回军逃跑呢,没想到竟然还想反抗,那岂不是瓮中捉鳖了?如此,左宗棠大军带着数门开山炮堵在肃州城东门口,而蒙古联军也及时赶到,从西北面包抄,一下子成了合围之势。

杜文秀与马华龙至此心乱如麻。陈得才为了保命,更加急切的对二人进言说不如舍了城往新疆跑吧。

就在这时,左宗棠心生一计,突然写了一封信,唤人送与了肃州城中。这前去送信的依旧是我们的老熟人柳湘。柳湘当下单枪匹马至肃州城下,气定神闲,如入无人之境,好似那些在城墙上看守的叛军都是摆设一样。

“去,我乃陕甘总督左大人旗下营千总,特受左大人之命求见回族首领杜文秀与马华龙,还不速去禀报!”

这站在肃州城墙上的守兵听着柳湘的喊话,心下也是纳闷这清廷的人怎么会这个节骨眼上来找我军头脑,也是胆子大。

柳湘遥遥坐于马上,运起目力看着城墙上的士兵面面相觑,当下不屑一笑,从马背上提起一支二石长弓,取出一箭,直射到城墙之上的木桩子中。但见那箭上还绑着一封书信。且又听柳湘朗声笑道:“速去把书信交与杜文秀与马华龙手中。就说我军左大人开恩,特来招抚。”

当下士兵至此,忙去木桩前,力的把箭合力拔下,然后取下书信,急匆匆的便去寻了回族的两位首领。

两位首领当下接过书信,便翻越起来,只见左宗棠在里面亲笔写道:“陕甘之乱,实乃太平逆贼挑唆。若能招抚,必可轻恕。”书信下面还有一个印章,正是陕甘最高军政官员的总督印。

杜文秀与马华龙见得书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其实都有些心动。原先他们在最开始的就是打算接受招安的,但因为招抚钦差被刺,才最后一不做二不休走上了反抗朝廷的不归路。

“马兄,你怎么看?”

马华龙与杜文秀都是知道自己是打不过清朝的,又不想逃到新疆去吃沙子,见得这封招安信,多少有些欢喜。

“不可尽信。”马华龙说道。但他们到底也有些怀疑清廷的诚心,不敢胡乱就下了决定,毕竟这关系者所有跟着他们的回民的身家性命。

“若不然还是先见见那个姓柳的清官?听说他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来的,也不怕他耍什么花招。再不济,也可抓了作为人质。”

杜文秀与马华龙狼狈为奸多年,自也知道马华龙也有了想被招安的心思,当下如此建议。

“也好,会一会也好知道他们有几分诚心。”

遂他们决定怎么着也要见一见柳湘,便唤了手下人去开了城门,迎柳湘进城。

第116章 回民叛乱(二十)

柳湘当下见得肃州城城门打开,脚一踢马屁, 就策马驶进了城。此时的肃州城里除了陈得才的一万多太平军是汉人, 余下的基本都是回人了,柳湘在马上看了看路边, 随处可见的都是衣衫褴褛的回民,可见这些人, 即使跟着叛军起义了, 日子也没好过到哪里去。

当下, 柳湘随着引路的回族士兵, 在原先肃州的知府衙门里停下。柳湘下马,走入其中,但见衙门原先知府所坐的地方摆着两个椅子, 上面正坐着两个三十左右的回族人,想来应该就是杜文秀和马华龙了。而衙门之内,左右两边,各有十几个回族人手持兵器依次排开, 显然是照着原先官府的模样作出的姿态。

“堂下何人?”当下杜文秀率先问道,这说话的口气,好似戏本里那些的官老爷。可见,此人虽然是读过几年书,但到底也是地层出生, 没见过官场上的太多世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