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宫起床就性转_分节阅读_6(1/2)

但今天是逃不掉了。楚清音木着脸,感受着身下一凉,唯一的一层遮羞布就此离她而去,随后被温水浸过的帕子便袭上了自己的重点部位。她靠在床头箕踞而坐,仰头望天,心中反复默念“我是男人”,却依旧感觉尴尬得不行。

为了避病人受风,卧房内的窗户都严严实实地关着,屋里还点了两个炭炉。好不容易将擦身上药包扎这一通折腾都弄完了,两人都是满头大汗。黄芪是热出来的累出来的,楚清音却是心惊肉跳地被吓出来的。

黄芪将东西都拾好,又来问:“王爷,可要现在传膳?”

楚清音暂时根本不想见到他,眼睛也不抬,含糊应了声:“传吧。”

她醒来便已是未时,现在更是早过了吃饭的时候。不过这倒难不倒厨房,为了让王爷醒来便能吃上东西,大厨这几日来一直在不间断地开伙,做好了就温在炉子上。若是到了晚上秦景阳依旧未醒,就将菜分下去吃掉,再去做一轮新的。所以传膳的吩咐下达之后,不到一盏茶的时间内,东西就被端了上来。

襄王年少从军,是在苦寒之地呆久了的人,既不讲究繁文缛节,又不讲究阔气排场。楚清音对此十分庆幸,要是像红楼梦里那样,吃个饭都得被十来个人围着伺候,光是想想那场景她就觉得饱了。

因为得了宋太医的指示,所以送来的饭食都是偏清淡的药膳。清炖鳝鱼,罗汉果杏仁猪肺汤,五味子桂圆粥,还有一盏红枣枸杞茶。每一样的量都算不得太多,却都做得极致极到火候,香气扑鼻。秦景阳身为男人饭量本来就不小,楚清音又是个从不挑嘴的吃货,当下便甩开腮帮子美美地大吃了一通,连茶中剔掉核的两粒枣子都吃得干干净净。

漱过口,下人便将餐盘端走。之前退下的黄芪又像是掐着点一样出现了,手里还捧着一摞折子:“王爷,这是公子挑出来、需要您率先过目的奏章。”

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楚清音心情甚好,所以虽然被长史大人剥夺了消食时间,她也只是善解人意地觉得可能是公文积压过多,亟需处理。指挥着小太监将奏折都堆在床前的矮桌上,楚清音拿起最浮上的一本,展开。

这本折子由西南某郡郡守所上,说的是年前地方上遭了雪灾的事情。当时已经及时作出了处理,朝廷拨款赈灾的同时也派出了专门的官员前去监管此事,现在递上来的不过是后续的报告。里面夹了张纸,上面是程徽的字迹,写着:春耕春赋在即,灾民无种无粮,需着左右丞相与太府、司农两寺商议此事,共拟章程。

有理。楚清音提起笔,照着程徽所言在奏折上写了几句。

就这么翻了七八本。楚清音想象中“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状况并没有出现,朝廷及各地所报上来的,虽然件件关乎百姓生息,却也没有什么十万火急的大事。想来也是,这个时代固然不像现代社会那般缤纷多,但相应地也不会滋生出更多类似油价上涨、国际贸易、环境污染等等需要关注的问题。时逢安平之世,政事也算清明,只要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人民总体来说还是安居乐业的。

而楚清音的另一个感想,则是程徽不愧为襄王府的二把手、秦景阳的贴心小棉袄,他在小纸条上写的各种东西,基本可以原封不动地抄到对奏章的批复上。只要这位全能秘书一直站在自己这边,那让她猪鼻子插大葱——装装相,还是可行的。这么想着她的心情就更加放松了些,又拿起一本新的奏折。

一打开,楚清音就愣住了。

这本折子来自太常寺卿,所汇报的内容则是十五日后太子与准太子妃将举行纳征之礼,整个仪式的准备进度。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从秦景阳的记忆中浮现出来的,那位楚二姑娘的名字。

……我不会是投错胎了吧?

荒唐的念头自楚清音心底升起。突然想到黄芪还在旁边站着,她连忙拢了脸上流露出的惊诧神情,做出一副疲倦的样子道:“本王有些乏了,想歇一阵子。奏折留在这儿,你先下去吧。”

黄芪应了声“是”,扶着她重新躺下,便低头退了出去。

想要休息不完全是借口,但楚清音这样说的最大目的,不过是要将小太监支出去,以便她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惊讶。门一关上。她便伸手将那本奏折扯过来,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地又看了一遍。

大概只是巧合吧?那个同名同姓的姑娘活得好好的,一生的富贵荣华指日可待,也不需要自己来鸠占鹊巢。再说就算真的穿错人了,自己现在又不能从这具身体里飘出来,钻到另一具里面去。对着自己的脑洞咧了咧嘴,楚清音将奏折放回原处,闭上眼睛。

总之走一步算一步,在发生任何意外情况之前,就让她再抓紧时间享受享受亲王级别的待遇吧。

却说黄芪出了主院后,便直奔王府花园而去。时值早春,园中虽然仍残留着冬日的荒芜,却也有几处草木早早吐出了新绿。园子中央偏西北处有一处八角亭,身着青衫、肩披大氅的青年便坐在亭中,旁边放一个红泥小炉,烧开的滚水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竹筒中温着今年的新酒,清冽的醇香四下逸散开去。

程徽跪坐在蒲席上,膝上横一长物。远远望去,如同隐逸山野的居士,随时可以抚琴高歌。可到了近前黄芪才发现,放在自家公子面前的,却并非是他所想的丝竹管弦。

而是半出鞘的、刃边泛着血光的三尺青锋。

作者有话要说:←←为什么起这个标题,你们下一章就明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