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_分节阅读_5(1/2)

院子朝南的地方,是四间带了阁楼的大屋,左右两边各有两间小屋,最南边的院墙下,则挨着大门搭建出两个棚子来。

穆琼一眼就看到穆昌玉正在其中一个搭建出来的小棚子下面生火煮东西,除了穆昌玉,还有其他人也在生火做饭,想来那边是被当做厨房用的。

这院子的地上,是铺了石板的。石板湿漉漉的,上面的小坑里还积着雨水。

旁边廊下的地上放着一只木盆,盆里坐了个怕是不到一岁的小婴儿,他是头一个看到穆琼的,瞧见穆琼之后,就咿咿呀呀地叫了起来。

一个正在做饭,约摸二十来岁的年轻小媳妇儿转过头来看孩子,正好看到了穆琼,就招呼起来:“穆家小哥好了?”

穆昌玉听到声音,抬眼看过来,瞧见穆琼站在门口处,满脸惊喜:“哥!”

“昌玉,你在做饭?”穆琼问道,往那搭建的简易厨房走去。

“没,哥,我在熬批把叶呢!”穆昌玉道:“早上我先洗了衣服,刚点着火。”

穆琼走近了,果然瞧见穆昌玉正在熬煮瓦罐里被撕开的暗绿色的枇杷叶。

第3章准备找工作

穆琼和穆昌玉聊了两句后,厨房里忙活的几个妇人,就都注意到了穆琼。

一个老太太道:“小伙子病好了?真是阿弥陀佛,你妈这下总算能放心了。”

又有一个中年女人对穆昌玉道:“昌玉,婶子说的没错吧?枇杷叶治咳嗽最管用,用不着花洋钿去买药。”

此时,人们喜欢在那些从国外传来的东西前面加个“洋”字来称呼它们,比如土豆叫“洋番薯”,又比如火柴叫“洋火”。

因为最初的银元也是国外传进来的,上海这边的人,就爱叫它“洋钿”,简称大洋。

而和大洋一起在市面上流通的标注了“一角”、“二角”、“半圆”之类的字样的小银币,则被称为小洋,或者“银角子”。

当然,普通人家更常用的,还是价值更小的铜元,又称“铜钿”。

铜元是清末出现的,中间没有以前的铜钱惯有的方孔,更重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