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5(2/2)

照例是三请三辞,李从嘉一边挽留一边吐槽说道:“也不知道谁发明的,非要搞这么麻烦,假惺惺的有啥意思?又不是他犯错了我等着他自己请辞。”

然而这种形式还是要走一走的,毕竟要表现出君臣相得的样子,所以李从嘉等到宋齐丘第三个折子的时候,这才顺手准了,然后转眼就把赵普提进了内阁,同时田文回去继续做他的户部尚书,交通部则交给了徐锴。

朝堂上对于这样的人事变动没有过多的反响,其实早在赵普被扔到户部去做尚书的时候,大家就若有所觉。

之前所有人都在猜测下一个内阁辅臣是谁,也谁都没有把赵普列在名单内,说实话,当时的赵普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了谁都不觉得他有入内阁的资格。

后来李从嘉让他去当刺史,去的也不算是上州,然而从这里开始,赵普就跟开了挂一样,一年半的时间,原本是中等州的地方愣是给弄到了基本能够争一争上等州的名额,而且辖区内部也算是平稳安定,所有人这才发现他们小瞧了赵普。

等赵普回到中枢之后,几乎将六部轮了一遍,大家心里就明白李从嘉这是准备把赵普当下一个辅臣培养。

可是所有人都很纳闷,李从嘉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赵普的?

难道从让他当刺史开始?说实话,如果按照赵普当时的履历,让他去当刺史是有点勉强的,只不过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李从嘉是没有什么人可以用了,才让赵普去。

现在看来,或许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培养赵普了?

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总结了一下,武力值,李从嘉不行,排兵布阵,也不行,开国之君这两点最重要的属性他没有,他唯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就是识人之能。

似乎他总能在对方尚未发迹的时候将人找出来,给他最合适的位置,然后就等待这个人一点点发光发热来回报他。

于是,硬生生的就从一个马贼寨子,搞到了现在富有天下。

没人知道李从嘉识人的依据是什么,只知道从开始到现在,李从嘉几乎没有信错过人。

这样看起来,从古至今能有识人之明的君主,比起能领兵打仗的君主可是要少上很多啊。

于是,李从嘉还活着,关于他的各种神奇段子就开始各种流传,大唐的语言环境很宽松,李从嘉原本连避讳都不想要的,结果是内阁坚持,他才同意。

然而问题就在于,要避什么字?

他本名是李从嘉,之前为了遮掩身份说自己是李煜,于是天底下都知道他是李煜,甚至知道他是李从嘉的人都不多了。

到最后李从嘉顺水推舟就给自己改了名字,唯一比较遗憾的就是李后主的词,大概是不能广传天下了,毕竟他没有亡国,也没有被赐毒酒,真写出那些词来,估计天下人还要怀疑他是不是被权臣控制了!

感慨完之后的李从嘉,转头就开始思考怎么增加粮食产量。

这个是最迫在眉睫的事情,说实话,虽然自从穿过来之后他的生活水平一直都还不错,但是他也知道,汉唐盛世只不过是针对当时整个世界的环境而言,如果真的比拟的话,这个时代比起后世差太多太多了。

至少百姓还是连温饱都无法保证,更不要说挑选食物和服装的权利。

可在这个年代,想要增加产量很不容易,上等田有限,平原上能够开荒的地方基本上都已经派人去,现在唯一土地比较富裕的地方就是南方。

当然这个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