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6(1/2)

清怔怔地看着那个对每个哪怕不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后人而言、都称得上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名字,直到眼睛处传来不容忽视的刺痛感,才倏然清醒过来。

自己竟是在极度的惊愕之下,连眨眼都忘了。

可吕布这运气,未也好得逆天了罢!

燕清忍不住捂了捂胸口,心还在胸腔里咚咚直撞,他略微平静下来,深吸一口气,指尖总算没再颤抖了,便仔仔细细地往下看去。

这不看不打紧,一看才知道,这小屁孩版的卧龙先生,居然是个在学舍里相当有名的问题儿童。

要不是在每次考评中,他都一骑绝尘,以堪称完美的成绩,当仁不让地将所有科目的首位入囊中,诸位执教他的夫子都不由得起了爱才之心,对他的评价,恐怕就不会有那么深的回护辩解之意。

问题并不是出在他的学业上,而是在他跟同窗之间的关系里。

显然,根本不似他们方才在高处所见到的那般和睦,也完全称不上是发生纷争时的好心协调者。

甚至与这恰恰相反。

因父母早逝,之后诸葛圭留下的这三儿两女,就一直是叔父诸葛玄代为照顾的。几年前,当吕布势初下扬州,急缺治理郡县的官吏时,诸葛玄就顺应贾诩和徐庶的征召,来出任豫章太守一职了。

在得了贾诩的建议后,诸葛玄就决定,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和诸葛谨、诸葛亮和诸葛均三人,都给申请了许城的官学,就留在这豫州州治就读,而不是追随他一路去到豫章。

等入学后,年岁最大、生性谦虚低调的诸葛瑾,和软乎好脾气、又年纪幼小的诸葛均在最初的拘谨过后,很快如鱼得水,与同窗们打成一片。

作为夹在其中的二子,诸葛亮则与众不同。

他聪颖绝伦,十分臭屁,高傲得很,从不与自己瞧不上的为伍,偏偏是雷打不动的首名,本就招人嫉妒。

可将这不和追根究底,还是因诸葛亮虽也承认燕清有神鬼莫测的推演仁画、识人辨才和出类拔萃的用人唯贤之能,在这文舍最推崇燕清、武寮最崇拜吕布的地方,却始终将众人公认居于燕清之下的鬼才郭嘉,视作心目中最智绝天下的谋士。

当他对郭嘉赞不绝口,还处处以模仿这位常年花枝招展的扬州别驾的打扮做派为荣,又拿自己的才华跟管仲和乐毅等人相比时,就注定成为众所矢之,十足十的欠扁了。

诸葛亮之所以还能好端端地站着,一路我行我素,没被群殴,是因这些半大少年好歹讲究个君子动口不动手,然而论起动口,还真没人说得过能言善辩的他……

燕清具体看了现在就有了舌战群儒的影子的诸葛小少年犯众怒的缘由,不想居然还出在自己身上,不禁有些哭笑不得,决心等一回到府邸,就拿这趣事跟郭嘉分享一番。

奉孝定然会得意得哈哈大笑吧。

紧接着,他就默然沉吟,开始思忖吕布要诸葛亮为义子的话,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祖上出过许多官吏,然而人丁逐渐凋零,到早逝的诸葛圭这一代,除了尚存的诸葛玄还做着个不大不小的太守外,已是青黄不接,翻不出甚么光鲜的记录了,可谓是相当尴尬。

诸葛圭虽早逝,膝下却留有三子,叔父诸葛玄又极其欣赏和感念贾诩当初的赏识,不成阻碍;吕布也早摆脱了三姓家奴的污名,在许子将的月旦评语,和大力支持燕清广开校舍教化民众、虚心求谏、谦对文人谋士一系列举措后,跃然跨入士人阶层;而诸葛亮最崇拜的郭嘉与燕清是至交好友,想请他做个说客,也是轻而易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