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纪事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_121(1/2)

时因夷国国内国君昏庸,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夷国朝廷为了平息民怨,转移视线,就将这主意打到了景朝的身上。

天熙三年四月末,草长莺飞之际,夷国军队悍然越过边界,进入了景朝境内。

因夷国军队乃不宣而战,戎州的边境守军措手不及之下,竟然连失数城,一退再退,退守到了云城。

云城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遏制着边关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两边都是险峰峻岭,易守难攻,是戎州的重城之一。一旦云城失守,后面则是无关可踞,无险可凭的平原内陆,夷国军队就能长驱直入,驰骋千里。

戎州知州在反应过来后,迅速调集军队增援云城,并向朝廷急报求援。

当时陈天尧将军正镇守在西北滁州,压制西北蛮族的蠢蠢欲动。西北大营离云城最近,若从那里调军增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云城,不过景帝考虑到将陈天尧调去云城,可能会引发西北蛮族异动,便没有动用他,只抽调了他手下的一部分将兵增援云城。

这样的考虑按理来说没有太大问题,可惜增援以后依然没起多大的效用。这战事一连打了数月,送来的战报上,始终没有能让景帝稍微舒展一下眉头的消息。

戎州守军与夷国军队在云城城外开始了漫长的拉锯,而且因为夷国在先前占据的城池中开始扎根下来,让这场战事愈发艰难起来。

时景朝势强,夷国势弱,却出现这样的战局,是有许多原因的。

其一是由于太平的日子过得太久了,以至于朝中无善战之将,军中无会打之兵。自先帝朝开始到太后摄政时期,近三十年景朝的边疆不曾有过这么大的干戈,以至于景朝的将领官兵只会纸上谈兵沙盘演练,不曾有过真正的实战,一开始的频频失利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却是由于朝廷施行的统兵政策造成的。先帝时不去说他,到了太后摄政时期,因女主视政,隐于后宫,无法将军权真正握到掌中,太后为军权旁落,臣强欺主,对于军队的将领统兵,采取的是文武互相监控遏制的做法。武官带兵却无调兵之权,文官有调兵之权却无可调之兵,互相监督遏制,确保军权不会旁落。

这样的统兵政策,在没有战事的时候或许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一旦开战,就开始矛盾频频,内耗严重,以至于这仗还没开打,就已经输掉了几成。

这些问题,景帝就算一开始没有意识到,经过数月的失利以后,他也明白了。

这事自然有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过却附带种种得失利弊,景帝权衡了好几日,在江山社稷和权柄之争之间,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以社稷为重。

天熙三年十月,景帝在与太后密谈整夜后,于第二日早朝之上宣布,他将即日御驾亲征,朝中诸事由太后决断。

数日后,景帝率领十万援军前往云城,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亲征。

天熙四年一月底,经过三个月的行军,援军抵达了云城。

云城是一座关隘要塞重城,现如今一面临敌,另一面则是景朝的平原内陆。此时云城守军虽然与夷国军队拉锯了快十个月,所幸城池始终没有失守,所以援军到了以后,不需要多大的力气,就可以直接进驻云城。

云城隶属戎州易南府,是易南府的府治所在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