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沧海横流_分节阅读_3(2/2)

司徒晟看了看少年,又看了看手中的硬馍,这般话从来没人对他讲过,书中总是说百姓疾苦,他虽然也节俭克制,可哪里知道百姓的生活如此困苦……他拿着硬馍送入口中,大口撕咬吞咽起来,也不管这馍馍有多硬,也不管喉咙被这粗糙的食物刮得疼痛,只觉得吃下这硬馍的自己似乎被升华了一样。皇宫离市井实在太遥远了,他对百姓的了解更多是出自想象,可他所想也不过就是周围的官员和侍奉他的太监宫女们说的,又有多少是真的?

看着被自己再教育的青年将硬馍吃干净,江源随口感慨了一句,“我爹过去的时候挖矿过活,天天只得米糠做的稀粥喝,去世前十分想吃馍,娘亲难得取了钱买了两个拿来给他,他却病重得咽不下了……”

司徒晟听着这样的话,心中一阵泛酸,他一直以为自己的日子已经过得很艰难了,可和少年言语里相比竟是十分富足……虽然被追杀了一趟,他却觉得没有白,得知了这民间疾苦,又结识了这么不凡的少年,总算有所获。

休息了一晚,司徒晟的腿伤好了不少,可少年依旧不放心他自己走路,先背着他去了一次熊洞,不出所料地看到了几具被啃咬得残缺不全的尸体,这才放心地前往文殊寺。

这次没有人追,江源走山路绕过了山峡,多走了些路才到了文殊寺。相熟的小沙弥见到他又来了刚想攀谈几句,就见他背着的青年取出了一块玉牌递了过去。

司徒晟对沙弥说道:“拿着这玉牌去找方丈智渊大师,他自会见我。”

沙弥见有人要见方丈,不敢迟疑,接过玉牌只和江源点头示意一下就入寺去了。不多时,方丈老和尚就手持玉牌快步走出,一见青年忙将他们让进后院禅房。

看到青年已经见到了可靠的方丈和尚,江源就提出告辞,司徒晟不好阻拦,只好让少年走了。他很清楚,少年不想知道他的身份,强留不是办法,还不如让对方离开留下个好印象。江源大步走出寺庙,也不管周围的和尚看到他背着的山鸡野兔怎么念罪过……

见少年离开,老方丈连忙关上房门,对司徒晟行了个佛礼,“阿弥陀佛,殿下,你怎么会到文殊寺来,又伤成这般样子?”

司徒晟说了他被追杀的经过,希望智渊和尚能帮他联络宫中。老方丈哪有不从的,忙唤来刚才的那个小沙弥,让他去叫几个武僧来。谁知司徒晟却叫住了那小沙弥,“小师傅,你可认识刚才送我前来的那个少年?”

沙弥不知道司徒晟的身份,可出家人不打诳语,自是老实回答:“那位施主常上山上香,是以认识。”

“喔,那你可知他姓甚名谁?”司徒晟之所以那么轻易放少年离开自然早就想好了办法,这沙弥明显认识他,他就不信问不出什么。

“那位施主名唤江源,住在哪里就不知了。”沙弥皱了皱眉想了想,“哦,后殿供着他父母的灵位,他常去那里上香烧纸。”

这些就够了。司徒晟笑了笑,江源,如江水之源,不断不竭,不停不歇,奔流万里,直入东海,好名字!

司徒晟在背后查他户口本的事情江源可不知道,回到书院因为夜不归宿被张老汉张大娘各数落了一遍,也就过去了。

又读了几个月的书,春闱已至。穿着几层单衣,提着考篮入了贡院,被锁进小小的号房,这场决定无数人命运的考试就开始了。

这时候的春闱可不是明清时候的九天三场不一样,这时候的春闱连考六天,三天一场,一场一卷,六天之中决不许出号房。要知道明清春闱定在了二月初九,那时候便是下雪也不奇怪,有多少人冻死在考场的。靖朝的春闱则定在四月十九日,连续六天,四月二十六日开贡院大门放考生出去,这可要暖和多了。虽然没有中场间歇需要连考两场,也算仁慈了。

与乡试只考策论不同,会试头一场考的是诗词歌赋,总共三题,必须照着题目完成。第二场考的是策论,多是执政上的事,须得答得有理有据才行。本朝贯彻文以载道,不讲究空谈,必须阐明道理,若说得明道理,自可文辞堆砌,求得考官喜欢,若说不出道理,便是华丽绝伦也不行,照样要被黜落。

第一场的诗词歌赋完全考不住江源,他的老师沈安文就曾说过,他才思敏捷,远胜群伦,这等考试对别人很难,对他来说易如反掌。这倒没有夸张,江源平时作诗喜欢自己完成,可这等决定命运的考试他自然也不介意使一些手段,这一世又没有魏晋没有唐宋,那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世上根本没有,若他答得上来自然无所谓,答不好也没关系,这么多高手在他背后保驾护航,还怕不能抄袭几首吗?自古文章一大抄,且容他过了考试再说吧。幸喜这靖朝考的不是试帖诗,若真是那种东西,唐代那么多大诗人都考不上,可别难为他了……

第二场的策论考的是马政,这更难不倒江源。他一向喜欢历史,也研究过西汉最终击败匈奴所使用的马政,稍加修改使之更顺应本朝,再加上后世的一些分析,一篇策论自是写得纷呈。

两场考试皆是一挥而就,六天一晃过去,会试已然结束。

作者有话要说:觉主查了一下唐初的物价,那个时候中国因为金银矿很少所以白银相当之贵,到了宋代航海逐渐兴起,朝鲜和日本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的银价有所下跌。宋代堪称中国古代入最多的时期了,普通百姓的入也是很可观的,不过赚得多花的也多,所以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富。本章节的官员入参考了唐代和宋代两朝,给出一个中间值。靖朝既然是架空的,物价差不多就行了,大家就这么看吧……

咳咳,新文上传,晚上还有一更。

☆、第五章 荣国府生死成双至 侍郎宅笑谈聚一堂

江源自是离开贡院回书院不提,却不知京城里的荣国府已经乱成一团。府中二老爷贾政的大公子贾珠萌荫有个国子监监生的名额,监生相当于举人,不用参加乡试,所以这一番他也应考,可谁知只考了一场他就身体不适晕在了考场,贡院大门考试结束前绝对不能开,就是有人死在里面也不得放出来,所以这晕在考场里的珠大爷只得在里面苦挨,贡院一开竟是被抬出来的,可把接他的仆人吓出了一身冷汗。若不是荣国府藏着一棵老参,给贾珠炖来提命,怕是性命都不保。

被贾珠这么一吓,他母亲王氏竟然早产了,本来这王氏已经生过两胎,这第三胎应该生得顺遂,谁知这一吓竟然难产了,羊水流尽也没生出来,孩子一出竟然是脚先出来的,这可把稳婆吓得不轻。一般生产都是先生头,遇到先生脚的十个里面怕是九成九都得母子双亡。

这要是在现代就简单了,拉进手术室剖腹产就行,可古代哪有那技术啊?若是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这时候就应该将胎儿的腿再送回去,然后在腹外施行倒转术,改变胎儿体位,让头先露出。但稳婆可不是医生,连助产士的本事都不如,她哪知道要怎么做,只知道叫王氏用力。

王氏受惊本是急产之像,两个时辰之内就该生完的,可这一难产足足生了六个时辰还没生出来,最后稳婆急了,猛地一拉将胎儿拉了出来,才算完了。可这早产的男婴满脸青紫,竟然哭不出声来,而王氏更是血流不止闹出了血崩。

这时候也顾不上男女大防了,贾家赶快让早就拿国公府的帖子请来的太医进产房给王氏施针开药,男人不方便等在产房门口,只余下史氏和大老爷贾赦的继室邢氏带着一群丫鬟婆子大眼瞪小眼地看着刚出生的小男婴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个丫鬟眼尖,低声说道:“哥儿嘴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癞头和尚:你就这么把通灵宝玉丢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