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沧海横流_分节阅读_32(2/2)

周围立刻有人说道:“好!抓住了木剑,将来必然武艺非凡,战功卓著!”

话音刚落,宝儿又开始了爬动,三两下就蹿到了亮闪闪的官印旁边,一把就抱住了那只威风凛凛的老虎印纽拖到了自己的身边。看来亮闪闪的东西对他很有吸引力,老虎的造型也让他很开心,抓在手里就不肯撒手,拖着官印和木剑又奔着旁边的书本和笔墨纸砚冲去了。

书这种东西宝儿见过不少,他的父母都喜欢在他面前念书。江源觉得犹太人的教育方法也是很可取的,干脆就在宝儿身边放着的所有的书本封皮上抹上了一些蜂蜜,引着孩子去舔,他还有理,说是为了让儿子从小就知道什么叫做“书中自有千钟粟”。现在宝儿一看到书本就会条件反射想起甜甜的蜂蜜,直接就冲向了书本。

左看看右看看,小孩子完全不知道要拿哪个为好,不过月华却不担心。抓周毕竟是要讨口的,她也生怕儿子抓到什么不恰当的东西,所以还是有所准备的。小孩子都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因此她干脆将儒道法墨这类诸子百家的书籍包上了色明亮的书皮,至于佛经道经这类预示孩子会出家的书则包裹着黑颜色的封皮,这样小孩子肯定不会对这样的书感兴趣了。

宝儿看了半天,最终还是挑了一本最厚的《说文解字》拖了过来,小嘴放在书边上就开始啃,可是抓周的书又不是江源平时抹了蜜的那种,当然没有甜味了,啃了两下发现书页不甜,宝儿立刻将它弃之敝履,双手一伸就示意要抱抱,说什么也不肯再去抓其他的东西了。

旁边的奶娘一看江源点头示意,连忙把这位小祖宗抱了回去,其他的宾朋则开始说起这孩子抓过的三样东西来。宝剑、官印、书本,文武双全还要掌权,确实是不错的口,场中刚才的尴尬气氛瞬间一扫而空,立刻又热烈了起来,众人都好像选择性失忆一样忘记了刚才顺王那挑衅般的举动。

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午宴正式开始,推杯换盏,宾主尽欢,宴席从中午摆到了晚上,这才渐渐散去。兴致高昂的司徒晟当场给这个才满周岁的外甥取了名字——江煊,煊是作名声大、声势盛、温暖绚丽来讲的,此字用的是火字边,正是司徒晟给儿子的排辈,取这个名字代表他将江煊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也预示着他和表弟江源的关系要比众人猜测的还要好,里面的含义赴宴的群臣怎能想不到?

没想到太子殿下和江源的关系竟然如此亲近,说是推心置腹也不为过,一些打算离间二人的家伙不由想打退堂鼓,顺王的脸色则更加。

无论在场众人想的是什么,这场宴会都带给了他们不少新的认识,总算没有白来这一次。青年从头到尾也没找到机会与江源交谈,不过他还是留下了自己写的一本策论投献,只盼江源看过之后能对他有个好印象。

夜晚,江源自己把自己关在外书房里面怄气,今天顺王竟然敢给他下套当着众位宾朋的面让他下不来台,虽然当时他好似不在意,其实内心深处相当的火大。

没想到最近遍及全国的世家勋贵大战还没让这位顺王殿下焦头烂额,竟然还有闲心来他家里惹他心烦,很好……江源眯起眼睛,太好了,看样子得给这位顺亲王多找点儿事情做做啊……

心里想着事,他顺手拿起一卷书桌上的卷册来看,这里不是他放着机密文件的内消遣、自娱自乐或者看一些投献书册之类的地方,桌子上的卷册是一些文人官员送来的诗词歌赋策论文章,没什么要紧的东西。

靖朝刚刚兴起科举,毕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虽然科举渐渐变为主流,但是举荐也是继续纯在的,科举和举荐谁也没比谁高级到哪里去,也没什么高下之分。江岩的儿子江宁就是被举荐为官的,当初于刑部做了员外郎、主事,现在已经在边关做道员了,名义上是负责督查粮道,实际上则另有重任,等到这一任官员做完就可以光明正大升为刑部侍郎了,可谓前景光明远大。举荐和科考并行,也就导致了“投献文章”这种行为的产生。

上一世的唐代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无论白居易也好孟浩然也好李白也好,当年都有做过投献的事,送上自己的作品是为了能让名士高官看到自己的才能,能够举荐为官好施展抱负,实在不是什么坏事。

靖朝的投献不止包括文士还包括了一些位卑的小官,他们自认为富有才华,可是却位卑职小,或被上司狠狠压住,难以施展抱负,因此才向重臣投献,渴求能被举荐给皇帝或者太子一展才能。故而江源自从当年被封为了冠英侯之后就常常能到这样的文章,有的写的不错,他也会甄别之后举荐给司徒晟选用,有的则完全不行,他也就当个乐子用来派遣时光。因为真的有通过向江源投献而让太子殿下重用的人存在,所以这几年他到的文章书册是越来越多,不过他也没有拒绝的意思。路野有遗贤,草莽多壮士,这里面还真的有不少人才,还是耐着性子看看的好。

翻开书册,第一页两个字映入眼帘——“五策”。这两个字似行非行,似草非草,独具韵味,却不是名家的气象,倒是颇有些书生意气。

翻开下一页,上书“农策”二字,再向下看“盖神农辨百草,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授民农时;舜命后人,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安民之要,首在教之。”就这一句就让江源打起了神,坐直了向下继续看去。书后系统的总结了农牧经验、加工贮藏之道,着重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耕细作,防旱保墒,轮替耕作,保证土地肥力。而且文中提出要改变农民百姓对于粮食的看法,推广麦子的种植而减少黍米和粟米的,增加粮食产量更好的应对饥荒。靖朝还是有不少人家种植黍米粟米的,可是黍米粟米产量低,远不如麦子,如果能够推广麦子,食用面粉,确实能够更好的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农策上只是大略的写了一些作者的看法,一看就知道还有下文,不过书册页数有限没办法全篇搬上,只能大略涵盖一下而已,可就这么一些大略的看法就可以知道这位作者绝对涉猎过农家甚至墨家的学说,而且相当有见地,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再向下看,“农策”之后就是“水策”,内里又分为河道和渠道两个部分,河道讲的是如何防患水灾,从河道的形势、防患水汛,工程结构甚至计算方法、管理制度等等一一加以说明。而渠道部分则说明了如何设计水渠、斗门如何配水、官员如何监督检查、发生事故又怎样修理等等,之处一点都不逊色于刚才的农策。如此看来此人并不拘泥于农学,对于其他事务也颇有涉猎,这就不只是一般二般的人物了,这人绝对是个人才!

既然书名五策,除了农策水策当然还有剩下的三个章节,分别为商策、民策和军策。

商策讲明如何在发展商业的情况下有效控制商业,将国家对商业的管理细化,如何合理税,怎么才能保障对外的贸易能够得到更大的利益,做到富国而不乱国。民策强调了设置乡老辅助管理百姓,调解民间纠纷,普及基础教育,减少迷信。军策提出怎样设置兵役,如何系统募兵,民间丁壮要做到每年至少接受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保证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军。

翻看完最后一页,江源合上书册长舒了口气,此人见解独辟蹊径,擅长设立制度进行管理,表面上好像农家或者墨家,其实这些都只是他的手段而已,此人真正重视的必然是法家!不过现在早过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倒是有些百家融合的意思。江源自己就曾涉猎儒、道、法、墨、兵、纵横等等学派的思想,对这位“兼儒墨,合农法”的作者不由大感兴趣。

仔细翻看册页中的说明,这本五策的作者名叫林钧,祖籍苏州,世代书香。他还有个亲戚大为有名,正是现居扬州的巡盐御史林海!

☆、第四十七章 酬壮志翰林郎投书试才能冠英侯问策

林海,字如海,祖籍苏州,生于世禄之家,书香之门,文举探花出身,历任翰林、御史、知府、巡盐御史之职,曾经风光无限,意气风发,可惜现如今却过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这位林如海林大人从血统上来算还是投献之人林钧的亲叔叔。

林家不是什么世家,在靖朝之前虽然也传袭了百余年,但一直都是耕读之门,家中有一些田产,子孙也读过几本书,能写一些诗词文章,却没出过什么官宦之人。到了高皇帝举事的时候林家看准时机也参与其中,一路捐钱捐物,出谋划策,在大靖开国的时候积功封为了侯爵。按理来说林家也可以算是勋贵了,应该还有爵位来着,可惜不是。当年林如海的爷爷作的一手好死,直接就拖累了子孙后代。别人家最多也就闲着没事养几个清客便算了,可这一位一兴奋学起了战国时的孟尝君,仗着家中积攒的钱财恨不能弄出几千几百的食客来,能不遭皇家忌讳吗?太宗皇帝一怒之下借口他献于宗庙的酎金不纯,是为大不孝,差点就直接就把他给夺爵了。朝中重臣挨个劝告才拦下了太宗皇帝,可林家到了林如海父亲那辈爵位就到头了,至此林家最多算是家境富裕一些,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人家了。

林如海的爹林壑虽然爵位只有芝麻绿豆那么大一点儿,但是好歹家中有祖上留下来的百万之财,过得三妻四妾富贵荣华,也算是度过了美满幸福的一生。可问题出来了,林壑生于富贵之家,按着勋贵们的规矩早早的就有了房里人,结果正妻还没进门呢就闹出来个庶长子,他的岳家也是豪门大族之人,若是闹得太过难看那这亲事也就完了,林家的声誉也要遭受打击。所以这个林壑连着那位侍妾带着自己的亲生儿子都给丢到了苏州老宅那边,也不在族谱上登记长子的姓名,而且一分钱也不给老宅那边,完全不管他们娘俩的死活。

那侍妾本来想着生了儿子能够正式开脸成为林壑的姨娘,没想到姨娘没当成,反而要带着个拖油瓶被赶到苏州,她心一横,干脆连儿子也不要了,直接找了一户富商嫁进去做了妾室。这个还是婴儿的林大公子林沂没死在苏州老宅还真是万幸,他凭借着老宅里的藏书连蒙带猜竟然也学得了不少学问,到得他十几岁的时候林壑就一命呜呼了,那位正妻目光短浅,怕他来争夺林家的家产,不许他拿家中的金银,只准他带走老宅的几箱子藏画。

林沂完全依赖自学,因而才学有限,不足以科举为官,倒是他得来的那几箱子藏书培养出了自己的儿子林钧。林钧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名师的指点,虽然才学出众,但是科考之中就处处吃亏,把握不住脉络,二十多岁才考上二甲进士,可名次上却相当惨淡,到得现在还只是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因此才有了这投书进献之事。

依照他当初科考取得的名次,熬上一辈子怕也未必能熬到中枢,弄不好连个地方上的主政官员都没得当,到告老还乡那天能混到五品官就算不错了,那不是一身的才学都要枉吗?

林钧知道他这样的情况若想要出人头地青云直上就得有人举荐才行,而这举荐的最好人选就是身为太子心腹的江源。他很清楚江源与林海之间的仇怨,所以特意留下投献之书,又在其中详细说明了自己和林海之间的关系,希望不要被林海过去的所作所为连累,能够为江源所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