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沧海横流_分节阅读_34(2/2)

太宗皇帝当即拍案而起,披坚执锐召集大军欲要出关与北蛮决一死战。北蛮当时深陷与西域国家的战争之中,哪愿与靖朝一战啊,那使者连忙回前言不敢再嚣张。知道太宗如此强硬,这才使得北蛮不敢太过招惹靖朝,两国之间数十年没有大战。而在司徒晟做好一切准备北伐蛮族之前,必须稳住北蛮,绝不能让他们有南下之心。

年轻的冠英侯露出一个胸有成竹的微笑,震慑敌人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示之以威,其中最能显示威严的又只有两个——军事演习和阅兵式。既然当初他能用军事演习逼得两王宫变,睿王登位,那么今天威慑一下北蛮又有何不可?

“殿下何不展示我军雄壮予那北蛮使者看看?京畿大营将士一向训练有素,武备良,若是能展示给那北蛮使者看看,必能震慑其心,令北蛮国不敢有犯我之心。”江源给司徒晟倒了盏茶,缓缓说道。

“喔?”这个年代可没有阅兵式存在,沙场点兵倒是常有,可是论起威慑力哪有后世的阅兵式那么厉害?司徒晟连忙追问道:“清远要如何展示才能不泄露我军的战法又能震慑住北蛮使者?”

这样的事情后世不是经常出现吗?阅兵式上一辆辆开过去的导弹车,装甲车,坦克……可都没展示出它们真打起仗来是什么效果,想要知道有什么效果不是靠间谍就是靠脑补,脑补出来的效果往往比真正见到的还要厉害,脑洞有多大导弹的威力只有更大,这不就震慑敌人了吗……

江源自己就曾经参加过阅兵,因此相当熟悉里面的程序,捡着与靖朝共通的地方说了一些出来,自然让司徒晟连连点头。

具体的细节还要和各部军官再做协商,形式规模也要在和朝中重臣讨论一下,不过核心内容不能变——壮观瞻,振军威,鼓士气!要怎么气势宏大就怎么来,怎么能震慑敌人就怎么来,展示军威,展示武器,甚至可以准备一场军阵演练,可是真正的战法和核心武器的使用就是不能让他们知道,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果然,第二天/朝会之上,太子殿下于大殿宣布要于北蛮使臣面前检阅京畿大营军队,这项提议立刻引发了一场争论,就连世家和勋贵的每日一吵都压了下去。

检阅部队是为了显示军威,这无疑相当符合靖朝朝臣的普遍价值观,在这个文人好武,武人好战的年代,阅兵式这个新兴的玩意自然吸引了所有朝臣的目光。

众人的商议结果必然是同意的,若不是城墙下面放不下那么多人,他们甚至想把整个京畿大营都拉出来溜溜了。对于北蛮的仇恨,无论是出身勋贵、世家、科举、萌荫的朝臣,还是田间地头务农的百姓,甚至街上的地痞流氓都是一样的旺盛。此乃国仇,是全国人的耻辱,此等奇耻大辱怎能忘记,又怎能不报?!

这可不是上一世那个被腐儒佞臣们绑架的弱宋,在这个大靖,哪怕是纯粹的儒学之士也必然要读那本《公羊春秋》的。古《周礼》中记载“复仇可尽五世,五世之内。”就是说报仇这种事应该在五代人以内完成,可是《公羊春秋》驳斥了这种说法,“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也就说国仇不比私仇,国仇就是一百代人也要报,必须报!

群情激奋之下,阅兵这一提议很容易就通过了,具体的事宜交由江源带领的京畿大营来完成,六部都会为阅兵提供便利。所有人的眼中都燃着火,冒着光,就等待北蛮的使者到来了!

☆、第五十章 赴城门使者多傲慢震敌心源挽长弓

北蛮遣使入靖乃是国之大事,朝廷大事,除了江源带领的兵部忙作一团准备阅兵事宜以外,其他的几个部门也都繁忙了起来,其中最忙的当然就是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的职责就是接待外宾的全部事务,北蛮的使者到来需要他们接待,那里自然是繁忙不已。

靖朝没有例如理藩院、外交部之类专门接待外宾的部门,无论是接待国内的少数民族、下属的藩国还是外国的使臣都要靠一个主客清吏司忙活,也难怪他们忙不过来。

江源暗暗摇头,这实在不是办法。外交的重要性现代的所有人都很了解,礼部下属的这么一个小部门根本担当不了这样重大的职责。主客清吏司下属郎中三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二人,小吏若干,就这么个最高官员才正五品的部门能承担得起什么责任啊?能把人招呼明白,不要犯低级错误就算不错了。看来司徒晟正式掌权之后他一定要促使他的主公重新建立一个与外交部相似的部门才行。

整个朝廷准备了半月有余,北蛮的使者团队终于到来了。

看过某言情剧某格格吗?里面那个脑抽的土司是怎么进京城的?所谓锣鼓喧天,钟鼓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江源本以为这是作者胡编乱造呢,可现在站在城门边看着前方的北蛮使节仪仗,他恨不得捂脸撞墙……竟然还真的有人会选择这么个丢脸的方式进城啊,他真是小看北蛮人了。

北蛮使者从北蛮国境进入长城之后就有靖朝的臣子引领行程了,到得城外十里处就得有礼部专门的官员接待了,而在城门这里负责迎接使团的就是江源。

对方的使臣中有一个王爵,那么礼部那些低级的官员难会地位不对等,这等场合顺王并不合适出场,所以江源这个驸马兼冠英侯就可以出场了。选择江源,一是因为他才能出众,可以窥探出北蛮使者的虚实和想法,二也是因为江源心思灵敏,无论对方闹出什么花样来都能从容应对,不至于出现混乱局面,三一个,江源武力值那么高,还怕对方闹事吗?

队伍已经渐渐接近城门了,北蛮的正史拍马上前,江源瞄了一眼,却是一怔。

游牧民族往往混血情况都很严重,血统比较驳杂,而北蛮人尤其如此,可谓个中翘楚。江源过去也不是没见过北蛮人,他们一般身材略矮于靖人,颧骨突出,鼻梁扁平,眼大口扩,皮肤黑红,头发偏褐色自然卷起,常年骑马所以还有点罗圈腿。就血统而言北蛮人不但有中原地区以及北方的羌族、鲜卑族、匈奴、突厥等等这些民族的血统,还包括有阿拉伯地区、欧洲、北非、甚至阿三哥的血统。随便拉出来个北蛮人,体内估计都有几十种民族的血统,就血统而言简直可以开联合国了,但这位正使却和江源见过的北蛮人统统都不一样。

眼前这位使臣看起来也有四十余岁,虽然也和其他北蛮人一样披发左衽,带着耳环穿着北蛮特有的服饰,可怎么看相貌都与靖人没什么两样。不,此人的血统就是中原人,他不是北蛮人,他是叛臣的后代!

什么年代都是有叛徒的,太监中都能出一个中行说,普通人中叛变的自然更多,因此靖朝和北蛮也有叛徒当然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北蛮国的优势在于武力强盛,在靖朝初年无人可敌,从中原到西域到处是他们的手下败将,所以靖朝建国尤其是高皇帝被围之后,还是有不少靖人选择投奔武力更加强大的北蛮的。当然,北蛮人中选择投奔靖朝的也不少,因为北蛮无论是食物还是用品实在太过粗糙了,虽然他们也会劫掠西域诸国,甚至曾经一路打到过欧洲,但是这个年代,中原以西的国家科技水平与中原差距太大了,文艺复兴之前说他们是野蛮人过分了一点,说他们落后一点问题都没有。

拜迂腐的教廷统治所赐,西方科技的发展完全被其判定为违反伦理,与宗教相违背,这对于科学发展的摧残可比上一世的明清两朝那些被八股文洗脑的白痴文人强上千百倍之多。思想都被扼杀了,还有什么能发展的起来?

想想哥白尼是怎么死的就知道了,这时候的欧洲可谓一片黑暗,半点光明都没有。没有文明之邦该有的礼仪,没有科学的卫生观念,更没有华服美食可言,论起享受西方的国家哪里能够比得上中原?随着靖朝这些年的逐渐强盛,不少北蛮人也选择离开了故土投奔大靖,靖朝的奢侈享受和平静的生活更是让他们流连忘返,不愿离去。

靖朝投奔北蛮的臣子中有不少被封为了王爵,而北蛮投奔靖朝的臣子则统统封有公侯的爵位,看起来好像靖朝这边没北蛮那边给的地位高,实则不然。

北蛮那里哪怕是个几十人的小部落首领也可以称王,靖朝这里公侯爵位的地位可是实打实的。荣国府的爵位都已经变成一等将军了,这群人还不是一样作威作福,不肯安宁?甚至一个管家的子孙,奴仆出身的人都能被荣国府举荐当上官员,可想而知这些公侯们的潜势力了,要不然也没办法和世家那方打得势均力敌啊。

看来这位北蛮的正使就是叛逃到北蛮的靖朝臣子的后代了……北蛮国派这么个人做正使是想做什么?挑衅吗?还是打算恶心大靖朝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