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一本中国人的书 造就了...(1/2)

外篇一本中国人的书造就了日本的崛起

提起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大多不会觉得陌生,这场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著名改革,让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此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这场改变日本历史和命运的改革运动,却与一位中国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海国图志》:中国认知海外第一书

1840年,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封闭的大门。这场战争引起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反思,他们认为是清政府对世界局势的无知造成了惨败的恶果。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魏源是林则徐的好友,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幕僚,也是当时坚决主张“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

在鸦片战争中,魏源是主战派,亲自参加了这场战争。在战争期间,他曾到宁波亲自审问英国战俘,并根据战俘所述,写出《英吉利小记》一书。魏源将这本书广泛散发,希望国人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英国。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魏源悲愤至极,也使他认识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更重要的是,外国的先进技术也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跳出了儒学经世的小圈子。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在镇江与魏源见面,两人“万感苍茫”,彻夜长谈。林则徐将自己组织人手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以唤醒国人,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魏源编书的举动得到了当时开明人士的支持,他们认为“知西洋之强,察西洋之症,此为济国强国之举”,于是纷纷出手相助。有的人将复制的有关资料送给他,有的人将被俘英军所画的英国地图寄给他……为使内容更为真实,魏源还亲自向曾到过海外的人请教各国的情况。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在书中写道,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100卷本。《海国图志》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魏源的一些亲身经历。《海国图志》全书分六个部分,每一部分侧重各有不同。如《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篇,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世界各国史地》篇中,魏源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环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可以说,《海国图志》涵盖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日本官员偶获《海国图志》

魏源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寄托了极大的希望,他希望人们会如饥似渴地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找到让国家富强的办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