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郑秀开口(2/2)

今日是太子一再建议,他才召令郑秀、秦王到场,但他根本不认为连郑秀也与这件案子相干,但深思熟虑后还是答应了太子的提谏,毕竟,这个国家将来是要交给太子的,如果太子对郑秀不能打消疑虑,他现在能保郑秀一时,日后呢?弘复帝比谁都清楚,他的身体已经有如即将耗尽的蜡烛,留给他的,也无非只有那短短一截的光阴。

撒手人寰后,他又能护得了谁?

“林英,你讲。”弘复帝到底还是允谏。

“臣以为,无论是人犯薛化还是人证顾举人之说皆不存谎诈,不过是所处境遇有所区别而已,薛化乃申尚书门生,在福州申门中寄居已久,可谓衣食住行全靠申尚书给予,故而申尚书对薛化的信任是理所当然,然而顾举人却大不一样了。”郑秀看向顾济沧,似乎漫不经心一笑:“我若没记错,顾举人起初似乎还特意阐明了自己也拿不准回国时究竟被谁逮拿吧?”

“确然如是。”

“那郑某再问顾举人,你在东瀛时打听的诸多内情,是否皆为倭人之说呢?”

“这也确然。”

郑秀颔,转身面对兰庭:“所以赵都御,我以为这是东条大名的诡计。有意让顾举人察知所谓的隐情,当然,是真假掺半,否则也难以让人信以为真,紧跟着又故意纵容顾举人从东瀛逃脱回国,同时又再将顾举人已经回国之事告之江宽,以便江宽及时将顾举人逮获,这样一来,临淄王若胜,对于东条大名而言当然有益,万一临淄王事败,温骁亦能被当作临淄王党一并铲除,福建若无靖海侯镇守,倭寇岂不更加放心胆大劫掠东南沿海?所以臣的看法是,顾举人虽然不曾伪供,不过却被

东条大名所利用。”

顾济沧蹙着眉,他当然并不认同郑秀的看法,可一时之间也难以作出有力的反驳。

兰庭当然是不愿岳丈大人孤军作战的,立即便道:“这么说来,据魏国公所见,这起事件竟然完全是东瀛大名势力的阴谋?”

“正是如此,毕竟我国越是动/乱,于那些倭寇而言便越是有益,这些年来温侯镇守福建,虽然没有彻底荡灭倭寇,但的确击溃过数十回倭寇袭击,保得沿海居民免受更多劫难,温侯若被治罪……臣只恐福建会民心离乱,岂不给予倭寇更多可乘之机?”

郑秀的确对弘复帝知之甚深。

他明白弘复帝最关注的事,还确然是社稷民生,对于倭寇这么一个时时侵扰君国,又偏偏不能根除的毒瘤着实伤透了脑筋,多亏得靖海侯镇守海防,才使烧杀劫掠之事有所缓解,一方安定是最重要的事,尤其是镇守边防的武将,可不是能够说换就换的。

只要提出一种合理性,弘复帝必然便会偏向更安全的权衡,因为倘若贸然将温骁处罪,万一造成东南沿海失控,这必然成为弘复帝执政期间最大的败笔,君王,有几个能不重视丹书史册上怎么定论他的功过,甚至越是如弘复帝一样以仁德自律的人,就越是重视后人对他的评价。

只可惜,今日郑秀的对手是兰庭。

“魏国公是笃定,不管靖海侯有罪无罪,临淄郡王、成国公及申尚书等等,都必然有罪了?”

郑秀眸子里,笑意早就敛褪了,他就这么看着兰庭,眨眼之间便有回应。

“是。所以临淄王欲行伏杀之前,才会有倭寇故意泄露顾举人身在何处,因为在东条大名看来,非我族内其心必诛,临淄王即便有一日克承大统,不再需要他的援助便很有可能断绝交往,甚至反目为仇。所以不如借机铲除靖海侯,这才是对倭寇更大的实惠。但不管什么样的情况,临淄王及其众多党徒都必定是罪责难逃。”

郑秀话音刚落,兰庭便目睹临淄王像是被金砖地面硌了脚般,几乎没有原地蹿起半尺,所有的怒火都转移到了魏国公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