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8(1/2)

哭诉。

一时间风声鹤唳,整个京城都是一片阴云密布。弘景帝命人摘了杏榜,封存所有考生的试卷,同时命人彻查。

这彻查自然要从闹事的考生中查起,一来二去拔其萝卜带起泥,便牵连了无数人进来。

首当其冲就是主考官礼部侍郎萧。

为什么说首当其中是他呢,因为目前已审问出的数多名有问题的考生,俱是由他亲笔所点。

提起这个就要说说这会试评卷制度了,前面也说了,历朝历代都少不了有人在科举上动手脚,所以这防范措施也是与时俱进。

大乾施行的就是这朱墨卷,所谓朱墨卷就是考生答完卷,便会有专门的人来卷糊名。糊掉了卷上的姓名,这考卷主人自然不为外人所知。当然这一步还不算完,需得送到眷录处进行眷录,由专门的书吏用朱笔重新抄写一遍,墨卷封存,朱卷才会送到考官手中。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阅卷官辨认字迹,或者考生在试卷上做记号,杜绝从中舞弊的可能。

看似手续极为复杂,已是天衣无缝,实则只要有心,总有可供钻的漏洞。毕竟除了两位主考官以及其他同考官以外,贡院之中还有无数阅卷官,以及众多小吏无数,甚至负责监考的号军、杂役等等。

就好比这次查出来的舞弊手段之一,关节条子。

乃是考官与考生互通有无之后,在考生进场前约定会在试卷中某几处用特定字眼,多是虚词。而打通关卡之人,只用把记着关节字的条子递给主考官,考官自会“凭条索录,百不失一”。

更不用说还有那其他手段,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做不到的。

萧自是极力否认,可经过查阅卷宗,还真发现这被其取中之人有文理不通者,错字连篇者。几乎不用重考就可以笃定,这确实是一场科举舞弊案,还是以主考官为首的大案。

萧辩无可辩,面色灰白供出一人,此人正是安王。

其实像这种关节条子在每一科的会试中都并不少见,权贵们想提携个什么门人,座师同僚提携个把晚生后辈,都会用这一套,算是约定俗成。但都知道过犹则不及的道理,每次会试也就只有那么几个。

而这次查出经由萧手的人也不多,也不过只有七八个而已。问题是事情闹大了,还与售卖考题有关,算是大规模的科举舞弊了。

可这件事萧却并不承认,只说不知。

那就只能找到安王头上。

而与此同时,安王府一个叫王大同的门人浮出水面。

据查证,此人正是在私下大肆售卖考题之人。

将此人拿下审问,五百两一套的考题,他卖了五十多份儿。

弘景帝龙颜大怒,亲自提了安王叱问,安王却只承认了递条子,并不承认命门人售卖考题。

大抵安王也是清楚辩驳无用,说的十分坦白,递条子乃是约定俗成,他堂堂一个亲王万万没到要靠门人售卖考题来牟取钱财。可这王大同确实是安王的门人不假,且不提这层关系,这王大同还有个女儿乃是安王的小妾。

难道说是女色误人,所以才会从安王手里走漏考题,以至于铸成大错?且不提安王亲王的身份,他在礼部不过是个小小的主事,考题乃是重中之重,不可能会经由他的手。

因此又牵连礼部无数官员且不提,同时王大同本人也被抄家下狱。

抄家的过程中,从王大同家里抄出了一样东西,就是这样东西将庆王牵连进来了。

一封印有庆王印记的书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