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群英会(上)(为盟主“常再思”加更)(2/2)

孙济急忙问:“主上,这是为何?”

刘存没有告诉他自己的担忧,而是拐个弯让他自己体会:“明年开春,琅琊商会将全面收缩中原地区的商务,撤销洛阳及京畿地区的所有总号和分号,把精力放在青州、徐州、冀州、幽州、荆州、交州和江东地区的经营上,还会越过大海开设三韩总号和辽东总号。这话你记在心里就行,不能对外透露。”

黄昏时分,刘存一行和黄琬准时到达杨彪府邸拜访。

杨彪一家看到刘存的亲卫源源不断送上一箱箱礼物,又是喜欢又是感慨,最后杨彪一手拉着刘存,一手拉着黄琬,吩咐自己儿子招呼管宁、国渊、王烈和太史慈等人,直接进入已摆上丰盛酒宴的中堂。

出自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的杨彪家族枝繁叶茂,每一代家主都很了不起,十几代下来铸就了闻名大汉王朝数百年的“弘农杨氏”,稳稳居于大汉朝五大门阀之列。

弘农杨氏的祖先杨喜是汉高祖的骑都尉,最后积功封侯;祖先杨敞是汉昭帝的安平侯,位至丞相;高祖杨宝一代大儒,曾祖杨震官至太尉,祖父杨秉不但同样官至太尉,还是一代名臣,杨彪的父亲就是去年过世的本朝大司空,死后被追授骠骑大将军,还有个历朝历代文武大臣梦寐以求却无法企及的显赫谥号“文烈”。

酒至半酣,一位十四岁的英俊少年上前给刘存敬酒,他是杨彪的嫡长子、享誉大汉士林的神童杨修,其他在座的二十余名杨氏嫡系俊杰,无一不是大汉朝廷的各级文武官员,要是算上没有资格参加今晚宴会的杨氏旁支和座下门生,拱卫在弘农杨氏周围的官员人数绝对超过八百,由此可见弘农杨氏的底蕴和力量,强大到何等地步。

堂中众人看到刘存对待十四岁的杨修如同对待地位平等的大人一样,不禁面面相觑,深感惊讶。

少年杨修却落落大方地接受,最后非常豪爽地和刘存碰了杯酒,这一举动更让满堂目瞪口呆。

杨彪又是欢喜又是担忧,吩咐儿子回去坐下,一脸郑重地询问刘存:“子鉴为何对犬子如此宽容?难道不怕宠坏他吗?”

刘存拱拱手含笑而答:“能让当代大儒郑师和邴师都赞其‘天纵奇才,心机百变’的少年,当今天下只有一个杨修,所以,他值得我刘存平辈论交。”

满堂惊呼一片,杨彪震惊过后,禁不住仰天长叹:“明白了!明年开春就把犬子送到琅琊去,拜入郑师和邴师门下,哪怕替两位大儒端端水,磨磨墨,也是犬子的福分,要是继续留在家里,恐怕会害了他一辈子啊!”

除了刘存和管宁能够体会到杨彪话里的真意之外,其他人都蒙在鼓里,一个劲地夸奖杨修。

杨彪见状微微摇头,端起酒杯恭恭敬敬送到刘存面前:“子鉴,谢谢!”

刘存连忙站起,端起酒杯挪到四十六岁的杨彪下首坐下:“文公,让大公子到郑师和邴师身边呆几年也好,琅琊书院群英荟萃,学风也在逐渐转变,与躁动不安、固步自封的太学相比,他们更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邴师年初有言:‘琅琊书院要打破藩篱,摒除门户之见,吸取各家学说之精华,致力于培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之治世人才,非此不足以承担国家民族之未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琅琊书院聚集了我大汉上百位代表诸子百家的饱学之士,拥有来自大汉各地的两千余名莘莘学子,里面有不少极具潜力的才俊,让大公子和那些年轻学子们接触一下,也许会有所助益。”

杨彪哪还不明白刘存的好意,重重点头和刘存举杯痛饮。r1152

.全部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