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5(1/2)

比这些商户人家更明!”

“正是正是!”@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皇帝根本就没有怀疑贾琰的意思。

作为皇帝,而且还是在户部领过差使的皇帝,他当然知道,那些商人们是多机灵又敏锐的家伙,论金钱的敏感度,户部的那些官员拍马都赶不上他们。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那些商人们等在庆荣侯府门口给贾赦送钱,本来就是意料中事。真正让他们觉得有趣的,不过是这些大商家们为了送钱给贾赦差一点在庆荣侯府门口打起来。

想这些商人们,平日里衣冠楚楚,有的还把家中子弟送去读书,千方百计地在自己的商字前头加上一个儒字,好像有了儒商这个名头,他们就能够跟同行们不一样。可就是这些人,为了送钱给贾赦,竟然不顾斯文当众厮打在一起。

这才是新闻!

皇帝也是因为这个,才拿来跟贾琰说笑。

不过,贾琰的反应,跟皇帝料想中的,有些不同。皇帝刚听说这个的时候,更多的,是觉得有趣,这才会拿来跟贾琰分享。可是看贾琰的反应,好像这种事情十分平常,不觉让他有些扫兴。

从理智上来说,贾琰这样的反应并不算错。可是,贾琰到底是他的妻子,大事上跟他合拍,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小事上不能合拍,那就未有些意难平。

因此,皇帝自己乐呵了一会儿之后,觉得没劲儿少不得撩开,然后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皇后,你可听说了?船队的回来了。”

贾琰又惊又喜:“万岁说的可是真的?船队真的回来了?有没有运回来足够的孔雀石?”

第224章

看着贾琰的模样,皇帝再一次确信,在大事上,贾琰跟他十分合拍。

皇帝道:“皇后怎么不问,这些船队有没有运回粮食来?”

贾琰道:“这还用说?虽然海外的粮食很多,可是你看这船队,都一年多了,才听到消息。海上又潮湿,因此,最后能运回多少粮食,我这心底着实没底。不过,铜钱对百姓民生也是一样重要。有了铜钱,朝廷就能够买到粮食,也能够平息物价。只是多些事儿罢了。若是在寻常百姓人家,多事儿多人手,自然不是好事。可是放在朝堂之上,有些事儿,多些人手却不是坏事儿。这下面多少进士等着补缺呢。万岁,我说的,是也不是?”

大晋朝开国百余年了,开国百年,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加上时不时举行的恩科,还有每年都举行的明算科明经科,这全国上下等着补缺的官儿不知道有多少。

就跟贾琰说的那样,给这些候缺的官儿创造岗位,也是皇帝必须做的。哪怕岗位不多,对于这些候缺的官儿来说,也是个念想。

不时地放出些岗位职位来,对于稳固朝堂也是极重要的。

皇帝大笑道:“果然是皇后!跟朕想到一块儿去了。”

大晋朝不是没有粮食,事实上,因为地大物博,加上最近两年红薯的大范围推广,尤其是贾赦、林黛玉和薛宝钗在豫州、商丘、齐鲁等地种植的红薯,那可是几千万斤!

皇帝派出了不少探子严格监视,而那些探子给皇帝的汇报就是,贾赦、林黛玉和薛宝钗手里的红薯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了不拿来酿酒的话,就只能由着他烂的地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