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端人碗吃人饭(2/2)

休憩区内专‘门’走线,将音箱隐藏在观赏植物、爬藤叶片深处,可以通过接待处控制台,根据不同需要,对不同区域播放不同的音乐。

通常而言,如果不想在办公室接待客户,完全可以不用去外面找地方,在接待区就可很方便地谈事。而且这里环境优雅,东西质量信得过,格调丝毫不差,也算是节约接待经费的一个办法吧。

关飞等人从专用电梯出来,一名穿着白‘色’制式衬衣短裙、外罩蓝‘色’短西服、领口围着紫‘色’轻纱的接待小姐,便迎上来,右手轻握左手手指,欠身行礼,低声道:“董事长、周总、‘毛’总、潘总,几位客人被安排在夏竹一厅,请跟我来。”

普通话字正腔圆,只略有一点台湾那边软绵绵的腔调。

端人碗,吃人饭,关飞要求必须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规定,在公司内执行得很好。

港人本就有一定普通话基础,二十世纪初就在各中文学校传习,并有专‘门’的国语课程,由非粤语人士开办的学校,更是完全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此后国府退败台湾,大批内地人涌入,本港语言更加复杂,广府语、上海话、官话、闽浙话‘混’杂,各有一定适用范围。因此为了让大家都听得懂,电台、电视、电影都是采用普通话配音,即便有些本地老人不会说,但绝对都听得懂。

本港之所以现在粤语成为主流,都是港英当局强行推广的结果。

五十年代,因罗湖设立了关卡,港英当局便利用本港与内地‘交’流隔绝的机会,降低国语教学的地位,规定小学必须采取粤语教学,没有通过粤语考试的老师拿不到教师资格。到六十年代,更是取消国语课程,再后来干脆直接阻止包括‘私’利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教授国语,非粤语方言广播、电视皆被取缔,强行推广粤语。

不过即便如此,目前各电影公司还在坚持采取国语配音,电影成为还在继续影响本港语言环境的最后阵地。

本地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普通话基础,而且除了音调不同,粤语、普通话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并无不同。在公司强制要求下,员工初始讲得有些磕磕巴巴,很快就适应过来,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普通话说得比许多内地人还标准。

只是他们学习的对象,大多是电影、台湾的广播节目,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边软绵绵的语调特征,个别字的发音,也与内地有所区别。

港英当局自然是不满的,可这是人家的“公司文化”,且是工作需要。人家为了跟客户联系,正常‘交’流,学习普通话无可厚非。总不能说允许英资公司可以强迫员工讲英语,中资公司却不能讲普通话吧。真这样做,那是连遮羞布都不要了,等于是彻底跟大陆撕破脸,他们还没这勇气。

“好的,谢谢。”关飞客气道。

装修后的接待大厅焕然一新,柔和而明亮的顶灯、折‘射’后透出莹莹宝光的大理石地板、鹅黄‘色’的木台、亮银‘色’的扶栏、绿‘色’的盆栽、间杂的各‘色’‘花’朵,不知从何处飘来的古筝乐曲,让大厅显得即富美华丽,又高雅清奇。

过小桥、上木台,关飞微微含笑,看到有几对正在谈业务的职员,双方放着咖啡茶盏,正争得面红耳赤。又有数名身着西装的员工,散在公共休憩区几个位置,围着木桌三两对坐,轻言谈笑,状似愉快。

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他没有干涉的意图。

太宇科技是周小山在管,既然他没有说什么,自然表示这几名员工并没有违法公司规定。各在其位、各司其责,他没有必要越过公司本来的管理层,对下面员工询问斥责,给周小山在员工面前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管理风格,只要他工作做到位,业绩良好,怎么管理公司是他的自由。

在这个时代,欧美公司推崇家庭式管理,公司内有咖啡间、游戏室,员工在完成工作之后,

要讲奉献,这些六七十年代的员工,一点也不比日本差。为了赶订单,免费加班毫不罕见,公司兴旺员工开心,公司经营困难则员工揪心,纷纷出谋划策、竭尽全力为公司尽最大努力,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

这样的管理模式,要到八十年代以后,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倒闭频繁,维持正常运转的时间越来越短,员工们不得不及早考虑下一次就业方向,跳槽才开始变得日益频繁,最终成为常态。

而温馨的家庭式管理模式,也被更加冷酷的业绩考核、完不成就滚蛋的管理模式所替代,公司逐渐成为冷冰冰的压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