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纯中文指令集芯片(2/2)

各个厂家各司其职,

简约而不简单,就是这样。

在这个体系中,因为电子元器件“开”和“关”这两个动作最容易实现,所以计算机采用的是二进制运算,用“开”来代表1,用“关”来代表0。

既然是二进制,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英文环境,或是中文环境。

对于计算机来说,它能识别的仅有“开”和“关”这两个动作,也就是1和0。依靠这两个动作,用不同的元器件组成电路,形成一个完整的运算回路,进行诸如加、减、乘、除等科学运算。

它不需要懂英文或中文,它只需要一个动作指令,就能调动相应电路进行运算。

对它来说,中文或是英文毫无意义。

但这仅指机器本身,对于使用机器的‘操’作者来说,这就是非解决不可的大问题。毕竟谁也没有那么好的记‘性’,可以记住一长串的1和0。人能读懂这些数据所代表的意义的,只能是文字。

于是根据研发者自己的文化范畴、语言环境,便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操’作指令。

它既可以是英文,也可以是中文,还能是俄语、德语、法语……,世界上所有的语种。只要这个指令所对应的计算机‘操’作顺序一致,那么具体是哪种语言,便由研发者来规定,计算机无力抗拒,也不会抗拒——这对它来说毫无意义!

反正最后都要转变为1和0。

每个民族自然都希望用自己的母语作为计算机编写的指令,中国人当然也不例外。

可惜不幸的是,计算机这种东西出现的时候,中国仍在军阀‘混’战。半导体出现的时候,国内才刚刚建国,还在百废待兴,补课都还来不及,一切都在尽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哪里有能力自己搞一套。

于是,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科学,自然而然就被烙上了深深的英文烙痕。在此后几十上百年的时间内,即便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一跃超过了西方强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可是整体环境已经固化的情况下,也只能让万千有志于计算机行业的莘莘学子,埋头学习英文。

这当然有现实考虑。

毕竟西方计算机科学发展了几十年,已经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知识储备。不学习英文,就不能读懂英文撰写的研究报告、各种参考资料,乃至程序片段。

从人数上看,欧美加起来,大致与中国相当。

有这个对比看起来,我们好像能得出一个比较乐观的结论,似乎只要大家都学英文,就能在计算机领域迎头赶上。

但事实并非如此。

西方语言源自于拉丁语,现代社会以英文为世界通行语言,即便是德语、法语等语言,都跟英语有极大的共通之处,学起来很容易。

可是中文的语法、表达方式,跟英语差异极大,说是完全相反也不为过。因此国人对英文的掌握实际上是不如西方人的,更别提那广大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泛英语国家。

国人十个能有一个学好英语,可以熟练地掌握英文会话、书写,实际总人口也只有西方的十分之一不到!

这样的人才竞争,中国自然始终追赶不上,总是只能在人家背后吃灰。

少数几个出类拔萃的‘精’英,也于大局并无影响,反而是为对方添砖加瓦,在庞大的数量优势下被别人缩消化、吸收,成为英文环境更胜一筹的证据。

有鉴于此,国内早在计算机出现之时,就曾有人呼吁过建立纯中文环境的计算机体系。

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呼吁都没得到回应,反而是被嘲笑、被无视。

最终让从底层修改处理器指令,打造中文计算机环境成为现实的,还是当人类最终走出太阳系,进军浩瀚的宇宙空间之后。

因为宇宙如此辽阔,大家犯不着再打生打死,去抢夺一点微不足道的资源。各主要大国只需要各自选择一个方向发展,便无需与其他国家纠缠,幸福快乐地进行星际探索、开发。就算有某国阻挠,宇宙如此之大,你总不能到处‘插’旗吧,我换个地方就是了。

那个时代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和平的黄金时代。

中国也选择了一个方向独立探索,跟其他国家离得远了,再要接受到海量的最新研发资料也变得困难了。这个时候,计算机科学继续坚持英文环境便显得既可笑,也无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高层终于定下了研发纯中文处理器的决心。

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定下决心之后的当年,就拿出了无数款纯中文处理器,各方争奇斗‘艳’、百家争鸣。初期的纯中文处理器,相比同期西方出品的处理器还处于弱势,软件开发也是跌跌撞撞、举步维艰。

然而十几年后,

事实证明,国人不是说非要用英文环境的计算机不可,亦或是只能照抄西方的研究成果,只是因为利益不够,缺乏动力罢了。

但那只是在饮鸩止渴!

明明与西方相当的人口总量,但因为语言环境限制,却只能投入相当于对方几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的人力在这上面。就这还梦想着另辟蹊径,追上对方、超越对方,岂不是缘木求鱼?

关飞从小接受的就是纯中文计算机科学,来到这个时代,被迫动用生物副脑的储备,捏着鼻子用美国的处理器,也只当是权宜之计。

经过多月的芯片设计、掩膜制造、光刻、封装,第一批中文处理器终于流片成功!

今天,他就是来拿这批芯片的。

这批芯片,他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