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0节(1/2)

送吃的最多,有人拿一把鸡蛋,有人抱一坛猪油,有人拎一串咸鱼,还有用报纸包了一把盐的。

这些东西王忆全看不上,他昨晚随手送给秀芳的可是满装厨房八件套。

但他心里承下了一份份厚重的情谊。

要知道对生活物资匮乏的村里人来说,他们送来的都是珍宝。

送鸡蛋的人自己平日里舍不得吃鸡蛋,这一把鸡蛋可能是攒了好几天准备去乡里换点闲钱补贴家用。

送猪油的人家里头的菜或许一天到晚见不到油星。

送咸鱼的——嗯,这个岛上真不缺。

不管送什么,王忆都得承情。

这是他同族对他这教师的最高礼遇。

王忆收下这些东西在心里暗暗叹气,这个学校必须得办好,他必须得把送来的孩子教好。

人情重过山!

王向红给他带来铺盖卷、一套锅碗瓢盆,说道:“王老师,你这里乱,收拾起来不容易,这样,我再给你调拨个劳力过来。”

“让大迷糊来,大迷糊最能干杂活脏活。”妇女主任刘红梅挑着担子走来。

担子两头各有一个水桶,里面是满满当当的清水。

秀芳也来了,带着厨房八件套要还给他,还说道:“这半天没见,我不能叫你弟弟要叫你王老师了?”

王忆不好意思的说道:“什么王老师?你要叫我——王校长,这学校就我自己一个教职工,山上没老虎,猴子是大王啊!”

这个弯拐的没有技术含量,可对于这时代来说是个大弯,众人反应过来纷纷大笑,都说他真会开玩笑。

王忆也笑,满心的感叹:真是个淳朴简单的年代啊!

不过他坚定的拒绝了秀芳给的厨房八件套:“送出去的礼物泼出去的水,你要让我一个男人说话不算数么?”

秀芳还要推让,王向红习惯性挥手说道:“秀芳你收下吧,这是王老师一片心意,这样,咱把家里的床再给王老师送来。”

“还有王老师这间房的门窗也得修修,玻璃不好补,咱村里没有玻璃票了,先把门窗裂缝补补吧?”王东喜说。

王忆诧异:“这都1982年了,买玻璃还用票吗?”

王东喜说道:“好像没票也能买,但有票的优先,没票的还得多花钱吧?”

秀芳说道:“先不用管玻璃,我们家里恰好有一些老鱼胶,我给王老师都拿来吧,鱼胶混上木屑最能修补门窗了。”

你一言我一语,先把教师宿舍的框架给安排的明明白白。

王忆用不着怎么费心思。

他逐渐理解了王向红坚持过大集体心思的心思。

像王家村这种在一个封闭海岛的集体,只要不分家那大家伙心就在一处,有什么事大家一起上心。

同样,事情得辩证的看,有些事就是大家都不上心……

第9章 大小苦孩子

收拾屋子好办,难办的是补屋顶。

天涯岛上的房屋多数是海草房,祖传的样式,祖传的手艺。

这种房子以石为墙,海草覆顶。

有点像以前内陆的茅草屋,但要更舒服,因为海草含盐量大,海盐隔热,住着冬暖夏凉,还能防虫蛀、防霉烂,最重要的是阻燃能力强。

渔家最怕火,每家每户都是靠渔船、渔具和渔网过活,而这些东西容易燃烧。

部队的营房也是海草房,王向红回忆说,这是当初得知部队要来岛上驻扎,他发动王家人出工出力给建起来的。

“当年还登过报呢,大报纸,解放军报,六几年的来着?”来看热闹的老汉王祥芝问道。

王向红笑眯眯的说道:“六五年四月,标题叫天涯岛新军营见闻——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王祥芝说道:“对,六五年部队来了,然后当时看到咱给建了军营,战士们很感动,一定要给咱们钱,但咱们能要吗?咱王家也不少子弟当兵,这些战士就跟咱家孩子一样。”

“部队干部看咱们死活不要钱,就给咱打水井、开垦山林做田地,还挨家挨户发了五斤小米呢,说起来还是咱占了部队的光。”

“毛委员的战士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有老人赞赏的说道。

王向红笑道:“先不说这个,话题扯远了,先得想想办法把屋顶给苫一苫。”

他给王忆介绍,建一栋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全是手工,需要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四个工种的配合。

这其中由苫匠苫房顶是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其他工匠所不能替代的。

要修补屋顶就需要苫匠和海草,王向红说道:“刚才红梅说的对,让大迷糊过来上工吧。他不会撒网不会下钩,那就让他捞海草、晒海草,赶在谷雨前给收拾妥当。”

“对,快到谷雨了,说不准哪天就下雨,是得抓点紧。”王东喜点点头。

众人在这里热闹到一点多钟还不肯走。

王向红一挥手下命令:“行了,都赶紧回去吃晌午饭,吃完了歇歇,下午还得上工呢,眼前正是汛期,千金难买好汛头,抢潮要紧。”

王忆跟着他回去吃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