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373节(1/2)

省柴油了。

他不跟俩兄弟客气,因为他们俩马上就有钱了。

他去找王向红,而王向红早就在等待着这个机会了。

能过一把开船的瘾,又能搬运粮食回来。

手里过瘾嘴里肚子里也要过瘾!

唯一问题是队里的强劳力都出海了,于是王向红就把强壮的妇女和老汉中身子骨好的叫上了。

妇女们很高兴——能乘坐大铁船去市里能不高兴吗?

刘红梅喊:“妇女能顶半边天,同志们,今天咱要去市里立功,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妇女们大声喊。

因为要去市里,她们准备回家收拾收拾。

王向红一听这话不耐烦了,说:“咱又不是去走亲戚窜门子看戏的,都是去搬粮食干活的,别穿露腚的裤子就行了,别浪费时间,出发!”

王东喜挑着担子喊:“出发、赶紧出发!”

他们今天要坐船去县里卖凉菜了。

王向红去库里拿出一盘鞭炮,说道:“今年好事多,存的鞭炮不够了,后面要是再有大好事可得去借鞭了。”

现在很多商品都是特殊时期才能买到。

比如端午节才能买到粽子、中秋节才能买到月饼、过年才能买到瓜子花生鞭炮,平日里集市、供销社和门市部是不卖这些东西的。

所以生产队会以集体名义储备点这种具有节日色彩的商品。

考虑到以前生产队没什么钱,这些商品不能多储存,要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以后的计划来进行采购储存,这也是农村计划经济模式。

王东喜拿了根竹竿站在船头,挂好鞭炮后徐横来点鞭。

但男孩子们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放鞭的机会,在码头上纷纷跳脚:“让我来点!”

王向红看着孩子们积极兴奋的样子便笑了起来,他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挥手说:“行,小新娃,你平日里最胆小,今天既然你要主动点鞭那就让你来。”

王新新欣然上船,其他孩子看向他的目光满是艳羡。

他没用徐横的防风打火机来点鞭炮,因为那东西火力太猛不好控制,容易把鞭炮芯子直接全烧掉。

相比之下王向红的烟袋锅最合适,有火星还够长。

他试探的上去伸手。

王状元和王凯他们使坏,纷纷的喊:“啪!”

王新新早有准备,他并没有害怕,笑了笑小心翼翼的点了鞭炮。

随着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和弥漫的硝烟扩散,码头上和礁石滩里的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蹦跳起来。

王状元他们那些大孩子直接跳入水里游过来要去水面捡鞭炮。

这可把王忆吓到了,赶紧说:“别靠近,小心被砂子崩到!”

学生们很听他的话,只好围而不靠。

王忆又问王向红:“咱这又不是第一次开船,怎么今天还放鞭放炮的?”

王向红笑眯眯地说:“咱渔家的习俗不是船一碰到水就要庆祝,是船正式要出水干活了才会庆祝。”

他又感叹道:“现在不讲究了,以前这样的好船要下水干活,那家伙场面大了,祭拜海龙王、祭拜观音娘娘、祭拜妈祖娘娘,三牲六果、三拜九叩,后来破四旧不流行这个了。”

但他还是默默的在心里说了一句:龙王爷保佑、观音娘娘保佑、妈祖娘娘保佑、教员同志保佑,保佑我们的宝船日后风里来浪里去一路平安啊!

第213章 我用这宝贝换你一套瓷杯

最后一枚鞭炮炸响。

等在水里的学生顿时游过去在海面飘荡的纸屑里找鞭炮,找到没响的鞭炮就举起手臂哇哇叫。

这就是幸福感。

现在的孩子获得幸福感的模式简单而有效。

王东峰趴在船头护栏上驱赶他们离开,然后王向红戴上墨镜启动渔船发动机,慢慢的转动船舵驶出码头。

天涯二号开始加速,乘风破浪直奔县城码头。

时速是三十公里的样子,不算很快。

但对于习惯了摇橹的天涯岛社员来说已经是非常快了,妇女老人们坐在船舱往两边看,海风吹动他们头发衣襟摇晃,也吹动了他们的心。

他们倚着船舷冲着海里的水、海里的船指指点点,笑声比以往都要更多。

到了县里码头,他们逐渐靠上停泊位,这时候周围好些渔民、力工都在盯着船看。

有人认识刘红梅,问:“刘主任,这是哪里的船?”

刘红梅自豪的笑道:“是我们生产队的船,我们生产队的新船,第一次出海干活呢。”

好奇围观的人纷纷来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