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408节(1/2)

王忆疑惑的皱眉问:“还有这款相机?我好像没怎么听说过。”

乔志良解释道:“东风120相机名气不大——我是说对于大众而言,只有摄影圈的人才会了解这款祖师爷相机。”

“这相机是七十年代的产品,当时为了填补国内不能生产高档相机的空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指派了沪都照相机厂试制生产完全属于本国的高档相机。”

“当时沪都照相机厂为尽早推出东风相机,特意集合了国内光学和机械学领域的专家组成攻关研制小组,在1969年年底试制成功了这么一款相机。”

王忆说道:“然后在七十年代它正式投产?”

乔志良点头说:“对的,大概的生产日期应该是70年到73年,合计生产了不到100架,如今存世量很稀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价值很大。”

“十多年前在李家坡举办的古旧相机拍卖会上,一台东风120相机最后成交价为11万元,如今十多年过去,价值翻倍,我们单位在购买模型的时候碰到过这款相机的真机,机主说价值30万了,而且他还不愿意卖!”

听着他的话,王忆若有所思的说:“这么少呀,一款相机的生产数量竟然不足一百台!”

这样在82年也不一定好找。

指不定这相机流落到哪里去了。

乔志良说道:“对,产量稀少,在照相机历史上产量稀少的款式不少,东风120之所以这么贵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是咱们国家第一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单反相机。”

“这款相机当时对标的是、是一款叫哈苏500c的相机,对,哈苏500c。哈苏相机您知道吗?它在大众层面知名度比莱卡、佳能、尼康差的远,但其实很出色,与沃尔沃汽车一起被称为瑞典哥德堡市的骄傲。”

王忆摇摇头。

他对相机了解不多。

乔志良没有在这个话题上深入下去,他说道:“哈苏500c很出色,而咱们国家当时工业设备和技术相对西欧来说比较落后,导致东风的质量难以比拟哈苏500c,为了克服这困难,当时厂家寻找了一些机械老师傅手工制作了部分配件。”

“这就是限制了东风120相机产能的最大原因,它的研制费用、生产费用都是相当高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是一款工业产品而是一款手工艺术品,再加上它划时代的纪念意义,诸多因素造成了它的高价值。”

王忆问道:“这相机这么珍贵,它当时是出售给哪些单位了?”

七十年代这种相机绝对不会落入个人手中,哪怕是权贵子弟当时也拿不到如此身价的东西。

“一个单位。”乔志良说,“新华社!”

“当时这款相机出产后都交给新华社了,新华社那时候拥有国内最好的记者和摄影师,还是国家领导人拍板这个安排的,说是好马配好鞍,让新华社的记者来使用这款国产好相机。”

王忆听到这里心中一动。

新华社记者?

这个礼拜天要从他手中买一台f-3相机的青年之父不就是新华社记者?或许可以通过他的渠道看看能不能接触到一台东风120相机。

他们正喝茶聊天,饶毅电话打了过来,说他已经领着客户上路了,十来分钟后就能到公司所在大厦门口。

乔志良听到了电话里的声音,等王忆挂了电话他便主动离开。

王忆让邱大年收拾一下公司,他带着墩子在楼下接人。

饶毅的车子是一台宝马x5。

有钱人。

宝马x5后面跟着一台钱塘牌照的大g。

更有钱了。

客户自然在大g里端坐,这是一名五六十岁的小老头,保养极佳,身穿丝绸唐装,身边跟着助理。

饶毅给双方介绍了一下,老人名叫艾重五,很古怪的名字。

他们进入公司。

艾重五不动声色的打量布置,一看满墙的老酒瓶、老报纸、老像章之类的他就暗地里摇头。

乱七八糟!

五彩鱼藻纹罐在他的助理怀里,他小心翼翼的抱着个箱子,进入会议室后小心翼翼的打开箱盖,王忆很熟悉的那个罐子出现了。

他对墩子点点头。

墩子从抽屉里摸出盖子放在桌子上。

艾重五见此眉头便挑了两下子。

饶毅笑道:“王总不愧是干大生意的人,这么珍贵、罕见的文物保存的很随意啊。”

王忆说道:“饶总是了解我这个人的,我做事随意但有数,古董文物重要的是个完好无损,把它们保护的完好无损要比把它们精心保护更重要。”

饶毅赞同的说:“有道理。”

艾重五拿起盖子盖到了罐子上。

罐子上有五彩图案这盖子上也有,随着盖子扭动,最终所有图案严丝合缝的出现在众人面前。

罐直口,短颈,丰肩,硕腹,圈足。

它通体以红、黄、绿及青花装饰,肩部绘有莲瓣纹、腹部绘有莲池鱼藻纹,另有八尾红色鲤鱼姿态各异,极其醒目。

其中盖子上多的是罐子径口处有好些纹路,而盖子上也有纹路,并合起来的就是这些纹理。

有了盖子之后这罐子顿时更美观,形体高大规整,上面色彩艳丽,构图疏密有致。

艾重五拿起罐子从头到尾的看了起来,老脸上笑容渐盛。

饶毅赞叹道:“不愧是官窑出品的名品,你们看这胎体多厚重、彩烧构图多顺畅,这工艺真是绝了,看上面这鲤鱼,鳞鳍清晰、片片可见,再与周围的莲花、浮萍、水草交相辉映,真是生动逼真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