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444节(1/2)

这样中午的山顶可就热闹了。

天气渐热,炒菜炖肉的香味分外活跃,海风一吹,喷香的味道糊了整个天涯岛一脸。

王向红领着老先生们慢慢悠悠的走在树荫下,在岛上不疾不徐的转悠着。

他们说说笑笑的绕岛走了一圈,岛屿青山高耸,有绿树环绕、有奇石矗立,走到山下后有沙滩。

于是他们找了一片树荫下站定,便有无边湛蓝带着闪烁阳光出现在面前。

海浪席卷,浪花飞入沙滩坠落摔碎又逐渐退回海中,晶莹剔透。

从远处海面上吹荡的风扑面而来,有些潮湿但水汽终究有凉意,带走了他们身上的热意也带走了太阳从沙滩里晒出来的热气,让人直感到满心惬意。

刘红梅和秀芳拎着酸梅汤走来,给他们一人一个大茶杯然后说:“来,前辈们,来喝一杯冰镇的酸梅汤去去热气,也开开胃,待会要吃的系不上腰带呀。”

棕红的酸梅汤汩汩流入杯子里,凉意立马弥漫出来。

一口喝下去,酸爽回甜,透心凉,心飞扬!

老同志们互相点头:“咱外岛的生产队什么时候这么先进了?”

“这比咱在城里头要好呀,王支书,你们生产队行啊!”

王向红受到了城里来的老干部们的赞美,那家伙美的从心头冒出了皮肤,眼睛笑的睁不开了。

在沙滩上歇息了一下,他说道:“同志们,走,去洗洗手歇一歇,准备吃点咱渔家的午饭。”

烈日炎炎,天海之间一片金黄,而天涯岛上满目皆是碧绿。

树枝摇曳、花草婆娑,清新的空气从山上冒起,几个老人抽着烟也不感觉这烟燥嗓子了。

海上吹来的水汽、岛上升腾的新鲜空气,它们混在一起仿佛能清洗人的呼吸道。

他们继续慢慢悠悠的走。

岛上都是老海草屋,于是踩踏在古朴的石路上、穿行在老旧的石巷里,他们看到了熟悉的老标语、看到了熟悉的老家具。

好些回到了壮年的过去。

这一刻穿堂而来的海风不仅仅是清凉的温度,还是怀旧的回忆。

老同志们不说话,都在默默的感受着旧时光下的风。

他们走上山顶正好响起放学铃声。

学生们一手碗一手筷,欢呼着跑出来跑向大灶,就像是刚从看到的海浪一样。

一道接一道。

汹涌,活跃,喧闹。

“这是?”马兴问道。

王向红笑道:“看来今天娃娃们跟着你们沾光了,学校给他们管饭。”

“不是光管一顿早饭吗?”他们问道。

王向红说:“中午饭逢年过节或者有好日子也管,今天你们来了,这就好日子了。”

姜老师问道:“也是王老师自己来开支?”

王向红点点头。

姜老师惊叹道:“这青年、这大学生,了不起!你们生产队真是出了个了不起的后生啊!”

他一辈子的好时光都在学校里,深深地明白资助学生多不容易。

以前他们一个老师都是资助三两个贫困学生就觉得手头有些紧,如今王忆可是直接资助起了一百多号的学生!

老李子问道:“半大小子,吃垮老子,王老师哪里能有这么些钱?”

王向红笑道:“王老师可有能耐了,他自己给报社机关写诗写文章赚稿费,然后还领着我们建起了社队企业,卖凉菜、卖平安结,甚至还打算领学生去卖粽子。”

“总之他本事太多了,想着法子给学校赚钱,我们的社队企业也有学校的干红,还有放电影收柴油然后折算成钱,从方方面面赚钱养学生。”

老同志们交相称赞。

老李子说道:“这是真有能耐啊,难怪老叶会把宝贝孙女交到他手里。”

“嘿,你说错了,这事还真轮不到老叶来表功,是水丫头自己选的男人,她眼光厉害,选对了男人啊。”姜老师说道。

今天人多,老槐树下的桌子有些拥挤了,于是王忆让徐横把听涛居里和大队委的桌子搬出来拼一起。

孙征南和秋渭水忙碌的上菜。

都是渔家菜。

什么猪头肉、酱牛肉、火腿之类的硬菜都没上,毕竟老同志们是来捐款的,因为他们贫困而来捐款,这样要是上了满桌子现在缺乏的肉菜那怎么交代?

只会让他们感到心里不是滋味儿。

让他们认为捐款捐错了地方。

所以今天上的都是海鲜,而六月的黄鱼和贻贝很肥,于是漏勺大展手脚做出一桌海鲜来:

清蒸黄鱼、炸黄鱼肉、蒜蓉贻贝、酥炸红皮虾、酒糟鱿鱼、鮸鱼羹、豆瓣鲳鱼羹等等。

至于白灼大对虾、莴笋炒虾仁、蒸螃蟹、野葱炒鸡蛋、烧茄子、西红柿炒蛋等家常菜更是常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