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457节(1/2)

“如果台风过于猛烈吹动了灯塔摇晃了,那就需要你们来发力稳住它,不过不能下死力气,你们需要配合着发力,灯塔向那边摇晃那另一边就要发力将它拽住。”

“这样一组疲惫另一组就要顶上,两组轮换!”

一个沉默寡言的汉子摇摇头,说:“两个队伍不够,三个队伍,需要设置一个预备队。”

“三条绳子也不够,绑六条绳子,三个组拽住三条绳子来保持三角站位发力,要是三角发力不够用,那就得需要预备队从另外三条绳子下手协助发力,这样才保险!”

易专家和领着的两个人聊了聊,又跟石干事聊了几句。

王忆听见石干事说:“这位同志叫丁得水,是多宝岛民兵小队的队长,曾经在主力部队服役过、当过军官,因伤复员后选择回家当渔民。”

易专家说道:“那他的建议很有参考性,确实比我考虑的要全面。”

他领着民兵们看了看这座灯塔。

灯塔的根基本来是一层层厚实的砖头,以水泥浇灌。

但是主体却是木质机构。

灯塔底部很粗,毕竟它有十好几米的高度,就跟城里居民区设置的水塔一样,里面有一层梯子,旋转着通往塔顶。

易专家介绍说:“外岛的灯塔多数跟外国人有关,是西洋人入侵沪都后留下的海上航标。”

“那时候外岛没有砖瓦厂和水泥厂,而岛屿上常见的石头无法搭建灯塔,于是上世纪西洋人只能就地取材用木头做灯塔。”

“建国之后灯塔主权收归国有,咱们国家就做了修缮和加固,可是同志们都知道早年间咱们国家经济落后、一穷二白,所以修缮工作比较简单。”

“现在改革开放了,外岛海域的航路拥有了更重大的作用,国家准备拨款讲所有灯塔做个大修……”

“嗨,这灯塔都是洋人的东西?那不能,我们外岛早就有灯塔了。”石大章忍不住开口说话了。

易专家笑呵呵的说:“对,灯塔在咱们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大唐时期就以佛塔的形式发展了灯塔,而且这灯塔隔着咱们位置不远。”

他指向沪都方向说:“那边有个叫朱家角公社的地方,它那里有一座茅塔,正是咱们最早的人造航标。”

又有人说道:“茅塔我去看来,三十来米,就在湖心岛那边,有塔院、亭台楼阁、水井之类的,那到了夜间可亮堂,有些船都在那里停下喝茶……”

石干事举起一面旗子试了试风力,凝重道:“不说废话了,先都去塔房里挤一挤,分一下组,我看台风外围要侵袭过来了。”

就在此时,天上突然一道闪光、突兀的一声雷霆轰鸣。

几乎是瞬间众人感觉到雨水滴落在身上。

石干事急赶慢赶的把他们带到大鹏岛是有道理的。

台风开始发威了。

现在风势挺大的但还没有很大,倒是雨势很厉害,瓢泼大雨凶猛泼洒!

海上顿时更是黑暗。

石大寿和易专家协商了几句,然后把民兵们分成了三个队,分别是一队、二队和预备队。

每个队有个队长,一队队长是石大章,二队队长是王忆,预备队队长是丁得水。

分好队之后各队长又分组,三个组,这简单,按照民兵小队来分组就行。

在他们安排声中,外面风雨急骤。

王忆把背包先存放进屋子角落里,紧急穿上了雨衣——马上就要奋战了。

不过有这雨衣保护人在风雨里会好受的多。

他买是两截式雨衣,有衣服有裤子,工艺上属于黑色双层款,带网格内衬,号称是暴雨级防水,能连续挡24小时的风吹雨打。

而且它的兜帽是双帽檐的,一个帽檐往前一个透明帽檐是落下可以护在脸上的,这样能挡风挡雨甚至可以用来挡空气中的传染病病毒。

他们生产队的民兵都穿上了这雨衣,然后很快就知道了它的妙处。

王东峰欢喜的伸出袖子去试了试说:“这雨衣好啊……”

王忆赶紧捅了他一下给他使眼色,低声对民兵们说:“保护好自己就行了,别显摆!”

这会其他人都在穿雨衣,少数几个人还是穿蓑衣,这样便有嘴贱的去笑话人家。

然后差点打起来……

屋子里面闹哄哄,外面则是轰隆隆。

王忆透过窗户往外看,狂风大作、暴雨如瀑。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是突如其来的。

仿佛是老天爷发怒,一把凿穿了天河、撕开了天幕,天河水汹涌灌下。

浓密的雨幕几乎将天海之间衔接起来,狂风咆哮,树木扭动、拼命摇摆。

雨水浇灌,敲在屋顶上发出沉闷的声音,有些雨水被风卷起来敲在玻璃上,噼里啪啦跟放鞭炮一样。

很惊人!

大片雨水从屋顶落下、顺着山石流淌,七扭八拐、扭扭曲曲的泼洒入海洋。

王忆定睛看向旁边的灯塔,看见灯塔上有粗大的缆绳随风飞舞,像狂蟒之灾。

然后他懵了:“我草,缆绳没有固定吗?你们往外看、快往外看,绳子被吹起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