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565节(1/2)

很快,细竹竿上的小孔开始往外滴水了。

水滴一大滴一大滴的落下,接连不断的正好落在菜苗位置。

看到这一幕,围观的老头老太们高兴的笑了起来。

有人奇怪的问:“王老师啊,这杆子明明开了小洞,为什么不是往外流水而是滴水?”

王忆解释道:“老叔我没别的意思,我不是瞧不起你们,但这个道理你们很难理解,它跟压力和张力有关,很难解释给你们听懂。”

“简单来说吧,管道内的水压、管道外的气压还有水流出过程中存在张力,是这些力量互相作用最后呈现这样的结果。”

老头和老太们一听,顿时肃然起敬:“这个滴灌技术虽然看起来是个破逼烂吊的东西,原来也是高科技啊。”

王忆无力吐槽。

这东西不是高科技,实际利用起来也简单,但是涉及到的学问确实很复杂。

一套滴灌系统投入使用,大家伙先不去忙活了,直接蹲在菜地里顶着烈日观看滴水。

水滴一滴滴的落下,正好被土地吸收,这样浪费的很少。

王祥高倒了两瓢水进粗毛竹干里,然后这就能滴上几分钟。

王忆说道:“以后大家不用再挨个给浇水了,拎着水桶给各个滴管系统的粗毛竹里加水就行了,让它一个白天都在滴水。”

“这样好,这样好。”大家伙纷纷点头。

带队出海撩海蜇的王向红中途回来送海蜇,听说滴管系统投入使用后他赶紧放下手头工作跑来看热闹。

他看着水滴落下后欣慰的说:“哎呀,这个付出是值得的,王老师说的对,这样能省下好些的水呢。”

“王老师你真厉害,大学生文化水平太高了,什么都懂啊。”王东喜赞叹道。

跟着来观摩的王新国在心里头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考上电大!

王忆进一步的介绍道:“也就是咱们没那么多空闲时间,否则咱们的庄稼蔬菜都不用咱岛上的淡水。”

一行人听到这话全愣住了:“王老师你还有办法让庄稼和蔬菜不吸水就能活?”

“这肯定是假的,这不可能,庄稼苗子不吃水怎么活?”

“不一定,王老师说不准有办法,他本事大。”

王忆摆手说:“不是,我肯定没办法让庄稼蔬菜不吃水,万物生长靠太阳也靠水,水是生命之源。”

“但我有办法不花钱生产出淡水来!”

“怎么生产?用太阳能灶就能将海水烧开蒸发出水汽,然后将水汽收集起来冷却后就变成淡水资源了。”

“现在咱们生产队里有二十台太阳能灶了,天气晴朗的时候,每天合计起来是能生产不少淡水的。”

他把原理和操作方式介绍出来,王东喜第一个明白过来:“噢,收集海水蒸汽做淡水,这个我知道,这就是蒸馏水对吧?确实是淡水,而且没有细菌病毒!”

老人们听了他的话后也纷纷明白过来,海水加热产生的蒸汽是淡水,这事他们同样明白。

王向红兴高采烈的一拍手说:“对呀,怎么把这事给忘记了?咱们可以用太阳能灶烧海水做淡水啊,这样不就能缓解旱情了?”

王忆第一次带了十台太阳能灶,后来他又带了一次,现在队里已经有二十台太阳能灶了,供应全队人家做饭烧水绰绰有余。

但用来制取淡水就不合适了。

他摆摆手说:“能做到然而没必要,支书,咱们岛上的淡水现在能供应咱们生活所需这就够了,先别用太阳能灶来烧海水了,因为海水里面卤太多了,会毁了咱们的锅子。”

“只有天气旱的让人都吃不上水,才能用这个法子来收集淡水,否则没必要,毕竟那锅子挺贵呢。”

老人们听后连连点头。

为了烧蒸馏水而损毁那些黑锅子真是不值当,一口锅子多少钱?还得花费工业券呢!

王忆挥挥手领着继续制作滴灌系统。

有了成功的榜样,这下子老人们干的有劲了,拖着一根根大毛竹开始加大火力。

第288章 多宝岛起风云

后面连续三天,生产队的强劳力都忙着撩海蜇、轻劳力忙着做三矾海蜇,弱劳力和半劳力们则负责搭建滴灌系统。

三天时间,全岛一块块农田都给装上了滴灌竹管,这样岛上的用水压力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但也就是天涯岛能用这种滴灌系统,他们岛上农田少,而且是‘小豆腐块’,所以使用自制的滴管系统可以缓解旱情。

像是多宝岛、聚宝岛那种有大片土地农田的生产队用不上这东西,天涯岛地头长的才有五米六米,短的才两三米,这样用长竹竿就能覆盖田地,而那两个岛屿上的农田地头长的有二三十米,要想用滴灌系统就得用滴灌带。

82年没有滴灌带,起码外岛没有,王忆要帮他们缓解旱情得从22年往这边捎带滴灌带。

可如果他要捎带滴灌带这种敏感农用品,还不如直接想办法捣鼓过来一台人工降雨高炮搞人工降雨。

这自然都是不可能的事。

滴灌系统覆盖全岛农田,王向红犒劳王忆,特意把第一波的三矾海蜇给他送了过来。

三矾海蜇能成为外岛四宝自然是有原因的,说句腌渍完好的海蜇像艺术品或许有点夸张,但它们看起来真的很美观。

天涯岛每年都会留下好些海蜇分给社员自食,另一个家家户户也会自己捞一些海蜇回来做三矾海蜇,这些三矾海蜇会保留蜇爪——也就是老醋蛰头等菜肴中蜇头。

队里送给王忆的海蜇是带着蜇头的,而且蜇头矾化处理后坚实光亮,呈现一种略带浅红的玉色,而蜇皮则薄的均匀,色泽淡白、光洁,有些地方稍带浅黄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