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617节(1/2)

这都是些什么谣言?

王向红兴致勃勃的说:“不过我答应让社员们明天赶海去集体找沙虫了,弄点沙虫也挺好,新鲜沙虫可以做菜,咱的大众餐厅快要营业了,到时候可以用沙虫做几道菜。”

他对隔壁大灶喊:“漏老师,沙虫都能做什么菜?”

漏勺擦着手出来说:“那家伙可多了,海肠好炒菜、沙虫好炖汤,跟萝卜一起炖叫萝卜沙虫汤,炖鸡汤加几条沙虫进去叫鸡虫汤,比单单的炖鸡要更鲜。”

“还有沙虫猪肚汤,以前给徐经理炖过这个汤,用沙虫、猪肚、香菇还有竹笋片一起炖,好喝又养胃。”

王向红说道:“沙虫确实是好东西,它还是补品,就我刚才说的,滋阴补肾,对肾亏可有好处了,特别是新鲜的沙虫还能跟药材一起炖呢。”

漏勺说:“一点没错,支书咱库里有白芍是吧?等明天赶海回来我给王老师炖一锅白虫汤。”

“那好喝,汤味清甜,还能滋阴生血,以前我爹生病最后那两年,我天天给他炖这个,就靠这个给他滋补的身体,又熬了两年。”

王忆苦笑道:“我可谢谢你了,漏老师,我不用补,真的,你说我大小伙子补什么啊?”

漏勺说:“主要是这东西是滋补,它不是人参那种大补药,它补的很慢,这样很养人,真的,等你上年纪了还有结婚以后你就知道了,身子骨绝对不一样。”

王向红说:“那给王老师弄点吧,黄芪、白术、党参、白芍咱这里都有,一起给他炖上。”

王忆无力反驳:

我不是想喝这东西啊,是盛情难却,身边人都要帮他补那他能怎么办?

不能拒绝亲人的关心啊!

沙虫靠挖。

这个东西在当地也叫海蚯蚓、海蜈蚣,其中海蚯蚓这名字最贴切,它们长得体长纤细、体表有黏液,又喜欢钻进湿润的沙地里打洞做窝,确实跟蚯蚓样子、习性都像。

海蜇渔汛期结束了,这样王向红便发动妇女老人小孩去赶海,这次主要是挖沙虫,全队一起挖沙虫。

沙虫在当地饮食界颇有名气,虽然没有鱼翅、海参那么名贵,但味道鲜美脆嫩,海参鱼翅鲍鱼都有所不及。

王向红已经给餐厅请好大厨了,大厨最近正在制作菜单,他觉得可以弄点沙虫给大厨增加个选择。

王忆跟着去赶海,毕竟生产队这次赶海打起的旗号是:给王老师补身子……

沙虫藏身在沙滩上,它们很会打洞,打出来的洞就叫沙虫洞,一般是有半米深甚至更深。

这东西有个好玩的习性,退潮时它们会钻出来晒太阳——是的,沙虫虽然体表有黏液却喜欢晒太阳。

然后它们在洞口留下一些沙泥,痕迹上跟蚂蚁窝有点像,所以退潮后挖沙虫比较简单。

王忆没有挖过沙虫,于是队里挖沙虫的高手王真尧老爷子来给他传授经验:

“海蚯蚓吭是机灵鬼,它们肚皮上都是耳朵,趴在地上贴着地听声音,哦哟,那家伙机灵,附近有一点响动它们就听见了,然后嗖一下子缩回洞里去。”

“所以你要挖到海蚯蚓,必须得听我的五点要领。”

他比划着说:“第一要学会找海蚯蚓洞眼,第二要眼明手还快,嗯,第三走起路来别穿鞋要赤着脚,脚步要轻。”

“再就是这个家伙。”他拿出个像是锄头的工具。

这叫‘沙虫锹’,有长柄和一个半米长的锹,这锹不是平的,它截面是弯曲的半圆形,像是一条烟筒被居中切开。

“第四下锹要及时,轻轻的找到海蚯蚓洞眼,狠狠一下子砸下去、快速的把沙给抠出来,让海蚯蚓无处可逃!”

“最后是第五,你别垂直往下砸,锹有角度的,最好跟沙滩面成一个四五十度的夹角……”

他在船上给王忆比划,王忆连连点头。

明白了,我学会了!

王真尧老爷子最后警告他:“海蚯蚓是机灵鬼,一有动静就会钻进洞里,而且外面越闹它越使劲往下钻,所以你要一击得手。”

王忆拍着胸膛说:“你老待会等着瞧吧。”

同船的黄小花听的哈哈笑:“没那么神神叨叨,一下子不能得手慢慢挖一样能挖出来。”

“小秋老师你跟着我,咱女同志哪有那么多力气去挥舞沙虫锹?咱慢慢挖。”

挖沙虫的工具除了沙虫锹还有沙虫梆,女人就用梆子。

这东西是块比较坚硬的钢铁片,比较短,可以一点点的刨出泥沙最后找到沙虫。

王真尧是挖沙虫的专家,是行家里手。

他见黄小花这妇女竟然敢质疑自己的教程顿时不高兴了,说:“头发长见识短。”

黄小花说:“我头发不长,二爷你看,我是短头发。”

早上风挺大的,她头上包了个头巾,这会特意解开头巾给老头看看自己的短发。

老头顿时无奈了,没法继续往下批评了。

同船的妇女笑声更响亮。

要挖沙虫得去海滩,比如梅花滩、蓝光滩、相公滩等等。

梅花滩大,每次退潮海货多,这样赶海的人家也多,他们不去竞争,而是去相公滩。

相公滩平日里没什么人,这边赶海收获少,人也少,之前出了回学被相公鲨咬了的事件,于是来赶海的人更少。

要挖沙虫必须得去人少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声音嘈杂,沙虫不会冒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