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622节(1/2)

这是他在东子家里找到的好东西,之前他带来的那款充电手电筒是自己diy的:

他买了个22年常见的充电手电筒结果外形过于优雅,在82年太吸睛,于是只好自己拆掉换进了现在常见的铁皮手电里。

结果要进行这样的diy工作肯定得需要买充电手电筒和铁皮老手电,王忆都是在网上买的。

然后——

某一天他再打开网上商城,系统就把虎头牌复古充电手电推给他了。

当时把他给气的够呛。

一气自己都diy完了才出来这东西有啥意思?他白diy啦?他也成一无是处手工耿了?

二气现在网络太危险了,用户完全没有隐私可言,你买个电池它给推销手电筒,你买个润滑油它给你推娃娃……

总之这手电筒仅从外形来说带到82年没问题,当然它的内里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过于神奇,但队里人自己用就没什么事了。

天涯岛孤悬海上,这东西不至于流传的太广。

实际上队里人都不想买,他们嫌贵。

可是林关怀识货,他拿到手电筒去试了试,顿时爱不释手:“这就是现在杂志上说的充电产品?好东西,那我买一根。”

“大刘,你不买一根吗?”

刘鹏程推了推眼镜说:“我家里有一根电棒子了,不想再买。”

林关怀瞪了他一眼:“你鼠目寸光!这是充电的电棒子,有了这个就再也不用买电池了。”

社员们慢慢也琢磨出这个道理。

十块钱是不便宜,但是队里现在换了新的发电机,前几天林关怀又给家家户户加装了一个电插板,那等于是花十块钱以后可以免费用电棒子。

想通之后他们开始下手。

不过下手的人不算多,多数人家里已经有电棒子了,他们不想再花冤枉钱。

这结局让王忆挺意外的。

他以为这么先进的手电筒肯定能在生产队引发一场电气革命,家家户户都会来买一支。

为此他做好了准备,一家一户只准买一支,不准买了往外送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守手电筒技术、避免流通去外界。

结果他总共卖出去二十五支,而且没买的人也不只是不舍得出钱,他们对这东西并不是特别新奇。

或许这跟手电筒的外形有关,仅仅看外形这手电除了新一些、亮一些,其他的跟渔家的老式铁皮手电区别不大。

另一个社员们这次过来不是要花钱的,他们想问问王忆晚上不能来蹭一顿饭。

上午的泡面太香了,让他们回味到现在。

王忆本来不准管饭了,管什么夜宵啊?社员们又不是给他干活。

结果社员们都在期待而饥渴的盯着他看,那眼神挺楚楚动人的,这样他只好去找漏勺问了问。

漏勺说:“要是请队里人吃夜宵,那就做个鸡蛋炒饭吧?最近队里送过来的鸡蛋挺多的,天热容易臭。”

“臭了炒着吃,臭鸡蛋可香了。”大迷糊说。

漏勺说:“那家伙确实香,不过咱也不能为了吃臭鸡蛋而放坏好鸡蛋呀。”

黄小花说:“这算什么?我听说城里人有些爱吃臭鸡蛋,他们专门把好鸡蛋放阳光下去晒,晒成臭鸡蛋再炒着吃,这东西是闻着臭吃着香。”

后面的青婶子推她一下子,说:“你想不想吃鸡蛋炒饭了?”

黄小花赶紧闭嘴。

王忆说:“行吧,正好菜园里小葱多、黄瓜也下来了,那就做鸡蛋炒饭当夜宵。”

这家伙好了。

消息很快传出去,一传十、十传百,队里除了要看孩子的老人还有摇橹一天太累了不想动弹的强劳力,其他人都赶来要参加赶晚潮。

王向红也来了。

他从容的向王忆解释:“早上我没跟着去挖沙虫,所以我不吃你的饭,今晚你说只要去赶晚潮那就能吃一碗鸡蛋炒饭,那我也去,我也吃!”

王忆说:“那支书你来组织吧……”

“你来组织。”王向红摆摆手并且叮嘱他,“你不能光组织学生,你得熟悉组织大人的工作。”

“没事,你有信心就行了,天天在学校里组织学生劳动和开展活动,再组织个社队劳动工作不是简简单单?”

王忆见此只好亲自上手。

王向红在旁边抽着烟提醒他,教他怎么分组、怎么设置组长、怎么传帮带,吵吵闹闹但组织工作很顺利。

王家人被老支书已经捋顺了,这种集体工作推动起来轻而易举。

赶晚潮那必须得有照明工具。

渔家几乎家家户户有手电筒但多数人家舍不得用,他们拿着嘎斯灯,也叫电石灯。

这灯在渔家的普及度很高,是国家给渔民专门配备的生产工具,它们一般是用无缝钢管经过车、钳、铆、焊加工制成。

整体来说这灯体是圆柱形,直径约有七八厘米左右,高约有十七八厘米左右,下面带个钢制小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