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689节(1/2)

王忆说道:“大钊成绩确实很好,语文数学考了双百,思想品德也考了接近满分,成绩在全县的学生里都是名列前茅。”

“大国也挺好,把门市部收拾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你两个儿子都很好。”

王东美笑道:“那挺好,反正我不在队里,王老师你费点心,他俩哪里不对劲你上手揍就行了,他俩管你叫叔,你该揍得揍。”

他知道王忆过来的目的,就去把账本拿出来给王忆看。

王忆草草扫了几页诧异的问:“流水这么好?这才开业不到一个礼拜,天天流水都有五百多块?昨天流水竟然有七百二十块?”

这年头一桌子菜上十块那就已经很丰盛了,看这流水,等于是天天有平均五十桌丰盛菜卖出去?

王东美说道:“嗯,生意很好,我也很吃惊,听说国营饭店的生意被咱抢走了不少。”

“主要是咱的菜好,而且上菜快,冷锅串串、凉皮这些东西点了立马就送到,再说了,咱不是有餐前送爆米花、送手绢的这个活动吗?哈哈,把市里人都吸引过来了!”

“王老师你不知道,咱们餐厅现在可扬名了,不光城里人来,外岛公社和生产队的也来。”一个叫文妮的姑娘说道。

麻六说:“对,我观察也打听过了,各公社那些万元户几乎都来过了,稍微家里有点光景的,要请客就会特意来咱大众餐厅!”

“现在咱餐厅的菜出名,手绢也出名,我有一次去百货大楼买烟,看见百货大楼的售货员都拿着咱的手绢在擦汗——她们同事之间故意暗暗较劲呢,拿咱们的手绢去较劲!”

第338章 秀才出远门

大众餐厅办理的比预料中还要好,生意还要火爆。

王忆已经预料生意会很好。

八十年代的消费市场真是一片荒芜。

老百姓手里缺钱不假,但并不是说全县都穷的叮当响,总有人家里来亲戚、也总有生意人需要招呼生意伙伴,这都得需要下馆子。

只是他没想到生意可以火到这种程度,看来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封闭的民间市场被压抑了太久,这是有点报复性消费的意思了。

现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顶棚。

王东美让王忆抬头看。

王忆一看,诸多气球都漏气了,变小了,有的甚至炸碎了。

本来它们膨胀开来凑在一起显得热闹喜庆,现在它们漏气缩小后就变得鬼鬼祟祟起来……

黑漆漆、空荡荡的屋顶又漏出来了!

王忆捏了捏鼻梁说:“撑一撑、再撑一撑吧,撑到中秋节,等中秋节把气球全部拆掉换成木板再沾上一层彩绘的篷布。”

“到时候弄上点蓝天白云、苍鹰海鸥,把环境再给装饰一下,这个气球顶棚只是临时应急而已,加上用这个制造点噱头吸引人,它们使命完成了就换别的!”

王东美见他有替换的工作计划,便点点头没有再提。

王忆留下带过来的烧烤料和冷锅串串调料,领着麻六离开去船上。

回到码头他碰上了一支凉菜摊位,便过去问了问生意。

结果最近一个礼拜生意不行了。

王忆说道:“没办法的事,天气开始冷下来了,凉菜生意逐渐就会变得冷清。”

销售队里的王详城说:“不是,不是天冷下来的事,是咱的大众餐厅也在卖凉菜,本来有些吃凉菜的户就不在咱这里买了,他们特意去餐厅吃。”

“餐厅卖的凉菜价格跟我们一样,把我们生意都抢光了。”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还有些愤愤不平。

旁边的社员说:“就是,王老师,这饭店的东西都贵,这事咱都知道的对不对?结果餐厅的凉菜定价跟我们一样,奶奶的,这样谁还来买我们的凉菜呀?”

王忆笑道:“你们忙活了一个夏天,这不是正好歇歇吗?”

王详城说:“我们不累,给生产队赚钱,我们干的蛮起劲,平日里领分红、领工分腰杆挺的直。”

“现在赚钱少了,我们没脸回去交差,每次给文书送钱的时候,文书那张脸就跟棉裤裆一样耷拉着。”

王忆想了一下王东喜拉着脸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大众餐厅的凉菜定价跟流动摊位一样是他的主意。

目的是捆绑销售。

相比流动摊位卖凉菜,肯定还是大众餐厅的生意长久且红火。

‘吃’上要赚钱,饭店比小摊厉害多了。

所以当食客们发现去饭店买凉菜跟流动摊位的价钱一样时候,他们只要不怕跑腿,那肯定会去饭店里买。

下馆子怎么着说起来也更值得骄傲一些。

但是一旦下馆子了,那他们不能只买一点凉菜吧?怎么着也得搭配着来点别的吧?

何况在流动小摊上买凉菜可就真的只买一份凉菜顶多买一份凉皮,去了饭店里的选择就多了。

比如说,酒水销售……

王向红有徐进步的关系,供销公司给他们直接供应啤酒,烤肉串配冰镇啤酒,现在秋老虎肆虐,他们大众餐厅卖的可是供不应求。

不过销售队这边还是要安抚一下,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还有买卖要做呢:

“没事,我看咱山上不少栗子树,现在秋天了,栗子都熟了吧?等到天冷了咱们不卖凉菜改成卖糖炒栗子和烤地瓜,这次去沪都我联系一下烤地瓜的炉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