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761节(1/2)

最让王忆看上眼的是货船上吊下来的大油桶,里面是柴油!

杨兵介绍道:“我听陈科长说,你们岛上现在拥有了发电机、通上了电力,于是我就想,你们发电机需要柴油呀,肯定对柴油很是需要。”

他看向王向红,王向红立马接话说:“杨主任您可真是考虑周全,一点没错,我们庄户人家买柴油可不好买。”

杨兵满意的点点头说:“所以我们这次来,给你们带上了五百升的柴油!”

那个大油桶里全是柴油。

另外杨兵还给他们带了柴油票,柴油票是一千升,这可真是一份厚礼。

不愧是贸易单位、物资保障机构,这实力真雄厚!

王向红握着他的手一个劲的摇晃,摇的杨兵脸上肥肉直哆嗦。

陈谷则给王忆拿出几包月饼挤挤眼:“中百一店的绿豆月饼,可好吃了。”

这就是当前年代的常见月饼,面粉、鸡蛋加糖做成皮,配上绿豆馅、抹上一点花生油开烤,烤出来后四个月饼卷在一张绘有嫦娥奔月图的红色纸包里,再用尼龙绳一系:

很有年代感的礼物。

王忆笑着道谢,说道:“我没有及时跟你说,我们的社队企业办了一个小茶食工坊,能自己生产月饼,等待会就请你们品尝。”

今天烤了五十个南瓜饼。

这东西好吃,南瓜去皮只留肉打成浆子,牛奶调和加白糖和糖浆烤出来,没有面粉做外皮,就是一个个的烤南瓜饼,在这年代是未有人听闻的美食。

他和王向红招呼着一行人先去放下行李。

外贸的员工们一看房间虽然简陋却很干净,铺了新床单、准备了新毯子,床头的枕套、枕巾也都是新的,甚至还体贴的给他们准备了新拖鞋——

这个拖鞋是草鞋。

前些天芦苇、蒲苇开花如下雪,现在芦苇和蒲苇都已经成熟了。

正所谓‘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蒲苇这种植物很适合编草鞋,岛上渔民以前就用这东西给自己编草鞋穿,都是不买鞋子的。

迄今为止岛上好些人家的老人还是穿草鞋的,不要钱,还挺舒服。

这些拖鞋不是刚编的,都是以前社员们编了还没有穿的,王忆知道后就要了一些准备给沪都的客人们。

客人们看到这布置后一个劲的眨眼睛。

如果说码头上的招呼震惊了杨兵,那现在社员们给他们布置的宿舍就震惊了员工们。

他们不是没有下乡团建过,这些人里还有当年上山下乡然后回城就业的知识青年。

然后就有人疑惑的问了:“各位老乡,怎么回事,这改革开放后,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这么高啦?”

他们在家里招待客人也没有这个条件呀!

屋子的主人正要骄傲的介绍生产队,王忆这边抢先接话说:“各位同志,实不相瞒,咱们外岛农民的生活是很苦的,你看我们家徒四壁就知道了。”

“但是我们人穷志不穷,我们穷腰包不穷思想,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愿意把最好的东西交给朋友使用,朋友们来到我们这里开心了,我们就满足了。”

社员便跟着说:“对,我们有句老话叫,好东西自己吃了攒粪、客人吃了扬名!”

员工听到这真情实意的一番话,纷纷表示感动。

他们相信王忆的话。

他们无法相信现在外岛的农民日子过的比自己家里还要精致。

就在这会,又有姑娘端着盘子进来,里面放着黄澄澄的南瓜饼,刚烤好油汪汪,她们抿嘴送进来,示意客人们先吃了垫垫肚子。

牛奶南瓜烤成饼,这是当前年代所没有的食品,员工们压根没见过,拿到手一捏便笑:“真软啊。”

南瓜饼吃进口里,他们便纷纷惊异起来:“这是什么饼?又香又甜又软,太好吃了!”

刚进门便有点心茶食垫肚子……

这生活也太精致了吧!

每间卧室床头都有灯绳、头顶都挂着灯,有人便问道:“晚上停电吗?”

王忆说道:“不停电,24小时有电力供应,热水只有白天供应,但管够。”

“我们有太阳能灶,烧热水不要钱。”社员笑道,“用电也不要钱。”

他又补充了一句:“所以你们晚上要是觉得突然换了环境害怕,那就一直开着灯吧。”

一听这话,员工们又有些不会了。

有人愕然问:“不要、不要钱?不是,你们买柴油那么费劲,用电不要钱?”

王忆慢条斯理的说:“我们生产队买柴油要花钱,可是社员们用电不要钱,因为我们是队集体体制,社员们用电用热水都是由队集体来平账。”

员工们这才恍然大悟。

一个女同志摸了摸毯子,赞叹道:“你们这毯子真好,哪里买的呀?”

王忆说道:“是羊城买的港岛产品,其实不是我们自己的,是有单位放在我们岛上来往外出售。”

“原来是港岛产品,难怪这么先进。”员工们再次恍然大悟。

“港岛的东西确实好,我二哥结婚去港岛买了一台录音机,那声音就是好听。”

“可惜咱科里的录音机采购计划没被批下来,要不然咱们可以在岛上听歌跳舞,在沙滩上跳舞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