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798节(1/2)

这时候王向红的身影狂奔而来……

跑的是风驰电掣的。

叶长安笑道:“王支书,你至于吗?至于这么迫切的来见我们吗?”

王向红笑道:“下山脚滑了一步,结果是一步快步步快,差点把我给窜下来!”

叶长安给双方进行介绍,王向红一听魏崇山这个名字就大吃一惊:又是一个高级别的大领导。

他们往山上走,王忆接到王东宝的通知后也跑了过来。

魏崇山主动向他伸出手:“王老师,你好!”

王忆很心虚:“领导您好您好,欢迎莅临我们生产队指导工作,你看我们这边没有准备……”

魏崇山摆摆手:“别、不要准备,我们不是来指导工作的,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

王向红和王忆都一愣。

两人对视一眼,几乎是异口同声问彼此:

“生产队出什么问题了?”

冯一木有些尴尬的说:“那个,去年你们生产队不是报了一个贫困村吗?老王这事你可得跟领导们说清楚,去年你们队确实符合贫困村的标准啊!”

王向红恍然大悟:“噢,是、是有这么回事,我们队里是今年办了社队企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赚到了一些钱。”

“有了钱加上各界支援我们的粮票,我们生产队的社员吃饱喝足穿暖了,所以现在生产队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些人便点头:“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不过我们队里还是有一些问题的。”王忆赶紧蹭鼻子上脸。

原来自家生产队还是贫困村?

这么大的好事怎么没人提前跟我说?!

魏崇山说道:“你们队里有什么问题尽管说,我们工作组就是给贫困村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

王忆说道:“是这样的,领导,我们队里吧看好了一个项目,就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了,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那老百姓手里头会慢慢攒下钱、慢慢富裕起来。”

“咱们老百姓有什么需求?无非是衣食住行!”

“其中衣食行好说,这个‘住’不好办,因为我们外岛渔民世世代代住海草房,没有砖瓦来建起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于是我认为,未来五到十年内,我们海福县在住上的主要矛盾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住宿改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物资供应之间的矛盾!”

魏崇山一下子听懂他这句话:“老百姓想要盖房子,可是没有物资可以用!”

王忆重重的点头:“就拿我们生产队来说,我们支书有个梦想,那便是由队集体给家家户户盖起一座铮明瓦亮的红砖大瓦房!”

“可是我们这么多户需要多少砖瓦呢?难道全从内地去采购吗?那需要多少运力、多少附加费用?”

“所以如果我们社队企业可以发展出一个砖窑厂,不光我们队里建房有砖头用,以后还可以面向整个外岛的乡村进行供应,既满足我们需要又能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认为这是一件双赢的事!”

魏崇山看向叶长安:“这同志很有想法,不过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你谈谈看法。”

第381章 小康典范村

有没有操作性?

不管谁看这活都没有操作性啊!

叶长安甚至低声问王忆:“在外岛你搞工厂,这活是怎么想的?咱们外岛没有工业基础也没有工业发展条件!”

王忆可以嬉皮笑脸的喊口号来糊弄王向红,可不能用同样方法去糊弄叶长安,实际上他也糊弄不了人家。

于是他就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未来前景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起来。

外岛确实没有工业基础,但总得发展民生。

砖头瓦片这些东西在改革开放后肯定有需要,就像二十一世纪的丈母娘们掀起了城里的购房热一样,丈母娘们也会在八十年代掀起建房热。

没有个新房子想要娶媳妇,不容易!

另一个国人对房屋有执念,不管是农民还是渔民,手头阔绰了第一选择都是先翻新房子或者直接起一座新房子。

这点叶长安和魏崇山都赞成,可他们觉得在外岛建一座砖窑厂太难了。

没有条件。

砖窑厂所必须的水、土、电、煤、技术和机器,他们盘算了一下,这些所需元素中只有机器好解决。

魏崇山在工业部门有熟人,可以帮忙牵头买搅拌机、砌砖机这些主体设备。

王忆一听这行啊!

他这边最容易解决的是技术,这点他已经安排邱大年在22年给他搜集了,不惜花钱请技术员来指导。

但砖窑厂需要机器,小型的机器还行——除尘机、降温用的风扇等等,这些他可以从22年偷偷往82年带。

像是搅拌机、砌砖机这种大型机器他就没辙了,如果魏崇山和叶长安能帮生产队解决这需求,那他觉得这砖窑厂有一半几率能开起来。

他现在是认真想要搞一个砖窑厂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