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830节(1/2)

反酸,烧心!

王忆换了衣服也得参加劳动,等到日头稍微偏西一些他去找王向红,这时候阳光不太晒了,可以上工了。

王向红蹲在了最大一片农田的地头上。

农田不算大,纵向上能有个二十多米,横向上有七八十米,这一共是两亩二分地,但今年种红薯的时候又往外阔了阔,能有个两亩半到两亩七分地之间的规模。

田地里头红薯绿叶黄叶交错,很繁茂。

风吹过,地瓜叶此起彼伏,真是只看这叶子就会让人生出丰收的喜悦之情。

看见王忆来了,王向红冲他招招手笑道:“你从红树岛挖来腐殖质当肥料的主意真好。”

“主要是王老师有办法杀死里面的虫子。”几个老人扛着二爪抓钩来了。

“是,主要是得杀死里面的虫子,咱都知道红树岛那些烂泥混了好些鸟粪能当肥料,可不敢用啊,里面多少虫子?你弄到红薯田里,一旦孵化了就是虫灾,能把红薯全给毁了!”

“哎呀,不说这些了,今年红薯是大丰收了,你们说这次一亩地能不能出六千斤?”

王真尧老人用抓钩抽打碎一些红薯藤蔓后看向地里撑开的裂缝,说道:“六千斤?我看六千斤打不住!你们看看这地上的裂缝,跟老牛逼的缝子一样,这下面得塞了多少红薯?”

王忆竖起大拇指。

这话到头了,老爷子,你的比喻真是绝了!

王真尧看他竖起大拇指还以为是夸赞自己的眼力劲,便得意的问道:“王老师,你有文化,可你不懂农田作业,对不对?你不会干农活,不懂咱农业收成……”

“八千斤!”王忆断然道。

王真尧诧异的问道:“什么八千斤?”

王忆说道:“咱们今年一亩地能出红薯八千斤!”

听到这话,好几个老人吓一跳:“你这是冒进主义啊,咱队里种红薯多少年,最好的年头最好的田地一亩才能出六千斤。”

“对啊,八千斤?那还是红薯吗?那是、那是土坷垃!”

王忆说道:“挖挖试试吧,我觉得能出这个数!”

这数不是他说的,是他当初买红薯苗时候老板承诺的。

他买的都是脱毒红薯苗,产量很高!

所谓脱毒红薯苗是通过剥茎尖技术把红薯里面的有害病毒给去掉,因为红薯是无性繁殖,病毒会一代代的传下去——相当于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红薯在繁育,所以会导致病毒蓄积。

病毒蓄积影响红薯的产量会降低,通过脱毒保持红薯的原有特性,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红薯的生长能力。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农田,一队学生也过来了。

大人扛着二爪抓钩或者锄头,还有人提着扁担挑着竹筐,学生们则提小竹篮、拎着杀鱼刀,各有分工。

收红薯是每年的例行工作,就像晒鲞一样,不用王向红特意去安排,社员们已经知道自己该去哪片农田忙活了,三五成群、呼朋唤友的便去了。

王向红指挥最大的这块田地,这边人也多。

学生先进瓜田里弯着腰找出红薯藤蔓中贴在地面的大根,一刀割上去断了根子藤蔓便自由了。

他们先去割开藤蔓,后面便有妇女老人用抓钩上去挑起藤蔓开始翻转,将藤蔓缠成一团团的汇聚于一处然后统一抬到地头上。

地瓜叶和地瓜藤蔓不能随意处理。

还绿着的要摘下来喂猪,枯黄的才能收集起来晒干以后当柴火。

一丝一毫不能浪费。

随着一垄沟的地瓜藤蔓被卷出来,开裂的地皮露了出来,看到的人纷纷点头:“今年好收成啊!”

一些老汉拎起锄头、抓钩往手里吐口唾沫搓一搓,准备正式开工。

王向红领着干活,干活之前他先叮嘱:“同志们啊,一定记住了,今年的红薯品种不一般,大家伙下手一定要有数,可不能给出坏了,那样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老汉们对此不以为然,笑道:“有什么好浪费的?大的好的入库存起来,小的瘪的歪瓜裂枣的带回家蒸了,碎了烂了的喂猪,一点不浪费!”

“这红薯品种有什么不一般的?还能长出花生来不成?哈哈,红大紫、白大紫、地桑根、掉把子、十里香,不就这些吗?”

各种各样的红薯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味道。

老汉们说的这五个品种就是现在全国范围内最流行的五种红薯:

红大紫和白大紫块大产量高,只是颜色一红一白,吃起来不太甜比较面。

掉把子色红块大,淀粉含量低,生吃脆爽就跟水萝卜一样,但容易掉把儿、容易坏。

地桑根和十里香的产量差一些,其中十里香味道最好吃,蒸熟后很香甜。

当然这都是王忆听社员们聊的,他没吃过这年代的红薯也不准备吃,红薯他只吃西瓜红蜜薯。

他也下手忙活,老师们都下手帮忙。

黄有功背着手在地头上踱步然后沉吟:“落叶黄,天高云淡风清凉,金秋十月社员忙,硕果累累入仓房……”

好些人看到这一幕露出地铁老汉看手机般的表情。

王忆冲黄有功喊道:“黄老师,行了,别吟诗作对了,今天是劳动课,赶紧上手吧。”

黄有功略矜持的脱掉外套中山装,挽起里面衬衣的袖子,这才下地忙活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