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906节(1/2)

他记起来当时伍千里的老家好像就是在一座湖泊上还是海边上,他们家便是疍民,伍千里还说过他们家里世世代代住在水上,所以想要去内地买一栋大房子。

这时候王向红又问欧人民:“你父亲还有你爷爷叫什么?”

欧人民摇摇头:“谁知道?我都没见过他们,都死了,我爷爷是40年死的,我爹是44年死的,那年我还不到一岁呢。”

王忆叹了口气问道:“你母亲没有给你说过他们的名字吗?”

欧人民笑道:“说过也没用,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你们都有大名小名,我们在海上的都是小名,随便起个名就行,你叫二鱼他叫三虾。”

“你看我们天天飘在海里,叫啥也没啥用,因为好些日子说不准都碰不上几个人,更碰不上熟人。”

“我这个名字是后来上岸买粮食,政府要给我办户口本,然后得知我是海龙队的后人,一个当官的给我起了这么个名字,说我爹我爷爷他们都是为人民牺牲的,就让我叫欧人民,说是让我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人民。”

听着他们说话的大胆说道:“政府让你家免费领柴油,是不是也因为你的身份?”

欧人民说道:“不是,是想让我们换机动船,我才不换,有了机动船就得有柴油,就得上岸了。”

王向红说道:“你们不愿意上岸住吗?”

欧人民又把给王忆的那一套话解释一通,王向红说道:“你们到我们岛上来住吧,到我们生产队里来!”

“我们队里跟其他队不一样,绝对没有人欺负你们!”

欧人民摇摇头。

他还是不愿意上岸。

这时候欧亿忍不住了,说道:“爹,那你领着娘走吧,我跟弟弟妹妹留下,我们要上岸!”

欧赤脚也说道:“爹呀,海上的日子太不好过了,医生是好人,他不要钱给娘治病还给咱吃好吃的,他家里头的肯定是好人,我也要跟哥留下,我俩照顾弟弟妹妹。”

欧人民有些生气,用他们的方言开始叽里咕噜的嘟囔起来。

王向红也用方言跟他说话。

欧亿欢喜的笑道:“队长在劝我爹留下,船还是我家的,我家可以用鱼虾跟生产队里换粮食、换衣裳。”

王向红听到了他的话,便指向孩子们的衣裳又跟欧人民说起来。

欧人民耷拉下脑袋说道:“那我晚上想想吧。”

他们还是继续要住在船上,一心想搬到岸上住的孩子们也更喜欢住在船上,不用欧人民说话,他们便爬回船上进自己房间去睡觉了。

王向红让王忆也回去睡觉,王忆笑道:“行,我这就走,队长,以往我给队里引进几个人,你都是推三阻四的。”

“这次你自己怎么主动想引进这么一大家子人?因为他们是海龙队的后人?”

王向红说道:“你引进人来,我可没推三阻四,我那是让你好好琢磨,不能意气用事、不能冲动行事。”

“我让他们一家子留下这是多少年来琢磨过的结果,而且我们老海武的欠着他们一个家啊。”

最后这句话说的很感慨。

王忆好奇的问道:“什么叫欠着他们一个家?”

王向红说道:“海龙队都是白水郎,你说他们为什么要死了命、铁了心的跟小鬼子干?小鬼子本来只是侵略咱们土地,白水郎们飘在海上,跟他们并没有厉害之争。”

“你要说爱国之心?白水郎连内陆都去不了,他们哪能爱国?”

王忆顿时明白了:“你们曾经许诺打跑了小鬼子,给他们一座岛屿让他们上岸定居?”

王向红点点头。

他叼起烟袋嘴叹气说道:“但没想到海龙队跟小鬼子结下的仇比咱们外岛老百姓还要深,好些白水郎家庭都让小鬼子给屠戮了,最后剩下的白水郎要么参军要么离开,抗争胜利了,他们忘记了当时的约定。”

“前些年我碰上白水郎就会劝他们来岛上定居——也不光是当初有承诺,最主要的是现在党和政府是人民的组织,为人民做主、带领人民过好日子,白水郎也是咱们炎黄子孙、是咱们中国人民,应该一起过上好日子,不用再风里来浪里去的折腾。”

“但白水郎警惕性很高,不信任咱们,他们只肯要我给的粮食,不愿意留在咱天涯岛。”

“今天这一家人还行,看起来愿意上岸定居了,我应该能留下他们,让他们不用继续在海上风雨飘摇了。”

老队长很有人民干部的觉悟。

他看到处于苦难中的贫苦人民他都愿意帮一把手。

就像王忆曾经给李岩京在笔记本上的留言,老队长的志向是:畅迎红日走,终生莫停留。志在百花繁开日,红旗插遍全球。

欧家人的船上有虾、有鱼,他们还晒了鱼鲞,这些都被王向红以队集体的名义收购了。

另外他们船上还有一样好东西:珍珠!

疍家人很会养海贝、采珍珠。

实际上关于疍民的来源所传甚广,有的说是明朝时期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后将其所属的汉军后人都给发配海上,命其终生不能上岸,所以有了疍民。

这说法不对,陈友谅就是疍民之后……

也有的说疍民出现于隋唐时期,是朝廷驱使渔民采珠而采珠这活危险,渔民们逃难逃到了海上,遂成疍民。

这说法也未必对,但它说出了疍民的一个能力,采珠。

王忆早上起床后出去对着朝阳打太极拳,然后被王向红招手叫了过去:“你过来,欧家人给你留下了一些好东西。”

他打开个木头匣子,里面全是大小匀称的好珍珠。

不用说,这都是野生贝类出产的天然珍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