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922节(1/2)

社员们对此很感兴趣,弹棉花是大型工作现场,这么一台小机器怎么能把板结的棉絮给弹开成松软的棉花呢?

而且天长地久的使用,棉花上是有很多杂质的,不说线头毛发,就说跳蚤虱子尸体便有不少,这些东西被棉花缠绕成小疙瘩还是挺烦人的。

王忆看社员们好奇,便从原理上给他们解释了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棉絮进入弹仓,弹仓里有两个重要配件,一个是诸多锯齿,一个是刺辊,其中刺辊是两对相对旋转且带螺纹的粗轴辊。

这样随着机器工作,锯齿撕扯棉絮,棉絮中被梳理开的棉花丝便逐渐被刺辊带走。

刺辊最终将棉絮进一步分离为单棉丝状态,这时候有些棉纤维上粘附了杂质,而杂质肯定比棉花丝要更重,在刺辊的高速运转作用下,机器产生了离心惯性力。

于是当刺辊滚筒运作的时候,这些杂质就在离心惯性力作用下,沿着滚筒外圆的切线方向,不断抛射出去。

而棉花丝的比重小,离心惯性力也小,又被锯齿钩住,最终团聚起来后便被送入归拢的机器进行处理,这样出来的就是一层层软而柔顺的棉花层了。

社员们是理解不了离心力的。

其实王忆都不是很明白弹花机的工作原理,因为最后的工序还涉及到空气力学,机器里面有一台鼓风机,鼓风机还要给棉花丝一道力进一步让它们合理化蓬松。

所以王忆只能用尽量浅显易懂的话语给社员们进行介绍,社员们听的懵懵懂懂,听完了就一个念头:

“这台机器好牛逼!”

“这是高科技啊!”

一层松软的棉花被送出来,颜色已经发灰发黄,可是触手一摸感觉还挺好,别说板结打结这种情况,就是连虫子尸体之类的小杂物都清理的干干净净!

王忆打开弹仓旁边的一个杂物收集盒子。

里面有草屑有发丝有虫尸等等,乱七八糟,不太美观。

其中虫子中还有能蠕动的!

见此他毛了,说道:“这杀虫力度不够啊,继续全队大除虫,继续全队杀灭寄生虫!”

第431章 热热闹闹小阳春

连夜,队里人就要在这里弹棉花。

这事是要紧急办理。

天会越来越冷。

再过十来天就是小雪了。

得给家里赶紧筹备上棉被棉服了。

王忆将弹花机的使用方法教给了两个女社员,其他社员以家庭为单位去大队委登记,然后按照顺序送来旧棉花絮进行弹制翻新。

事情有条不紊的展开。

王向红还笑着跟王忆说:“难怪你要往咱队里引进人才,咱队里现在人手真是快不够用了。”

王忆说道:“对,队长你看着吧,过不了多少年,人才就要变成最珍贵的资源啦。咱们队里有先发优势,现在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那就应该赶紧抢人才。”

“说起这事来,我又给咱队里学校招收了一位教师,是多宝岛的李岩京。”

王向红眯着眼睛想了想:“李岩京?李庆涛家的三小子?是不是又矮又瘦?他爷爷当过咱外岛最早的教书先生,是个好后生。”

王忆说道:“对,就是他。然后队长我再跟你说一件事,咱们学校得把教员的工分给提一提,都按照强劳力办。”

这事不是他的主意,是国家规定。

王忆也是看了报纸新闻才知道,从之前动乱时代开始,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居于全国各行业之末,中学教师是倒数第二……

然后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法通报提了这件事,说这是极不合理的,必须要切实改革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

那怎么提升呢?

最好的办法是工资制度改革,但这事是国家大事,没那么轻易就能改变,所以政府便建议当地的单位应当给予教师一些临时补贴。

与此同时,中小学要开始实行教龄津贴制度,以鼓励教师终生从事教育事业。

然而这样还是不够。

八十年代初国内中小学民办教师比重很大,待遇也很低,队伍极不稳定,因为多数是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们工资待遇跟公办教师不一样,福利待遇更差的远,他们必须得有额外收入才能养活自己养活家里。

现在没有课外补习,所谓的额外收入就只能是种田捕鱼了,像秋渭水在公社小学的好朋友崔红老师家里条件比较好,她家杀猪。

有教师家里杀猪也有教师家里开饭馆、开门市部之类,碰到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大发展,很多民办教师遭遇了收入倒挂的情况:

在学校里收入不了几个钱,而家里的小买卖小生意却赚大钱,这种情况下有些民办教师干着干着就不干了,回家继承家产了。

说句夸张点的话,这年头民办教师真的是用爱发展。

王忆给教师们争取工分待遇,王向红没什么意见。

以前工分是队里人的命根子,干一年到头就靠这一年赚的工分来换粮食换钱了。

而队集体产出是有数的,有外人多拿了工分,那队里社员就得少吃一口粮食。

如今队里有社队企业源源不断进钱,而且所有项目合计起来收入颇为夸张,单单是大众餐厅自己一天就可以给每个社员赚上一块两块的分红:

天气冷了,火锅开始横扫全县,连市里和周围县城的人都来吃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