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927节(1/2)

“可咱们用渔船捕捞不一定合算,怎么回事呢?咱们外岛渔家捕捞带鱼得先找鱼群,摇橹找渔是祖宗开始传下来的经验,有些手段在摇橹船上能用,在咱们天涯二号和三号船上用不成!”

王忆大概了解一些手段。

不是在机动船上用不成,是不方便使用。

而机动船捕捞也用不上这些手段,它用的是探鱼仪!

王忆手头上有一套探鱼仪,是从22年的天涯一号渔船上拆下来的,这机器用的是八十年代的技术,足够寻找带鱼群了——

用的是八十年代的技术,不代表机器就是八十年代生产的,实际上技术和规模化推广是两回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渔业机械上用的主要技术都是八十年代的。

但改造探鱼仪是技术活,王忆这边暂时搞不来,他得找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干这事。

这事也被他提上计划了,他要给社队企业发展一个小配件厂甚至改装厂出来。

而且具体怎么操作他也有眉目了,那便是去22年打听八十年代初期外岛搞机械的老实人,引进人才发展小厂子!

不过他手头上事太多,构思太广,暂时还来不及。

这样他跟王向红商量说:“我有这么个想法,欧家是白水郎,他们两口子在寻找渔汛方面比咱们社员还要厉害,所以咱们要借助他们的力量。”

“他们的双帆船个头也大,非常结实,改装一下之后很适合当捕捞船。”

王向红说道:“欧人民这个同志虽然是白水郎,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觉悟很高,他现在就愿意加入咱们生产队一起搞渔业生产。”

“可是要改装他的船,我觉得这条路很难走的通。”

渔船是疍民的命根子。

有人要动自己的命根子,不管是疍民还是哪个民族的人们都不会答应的!

王忆思索着说道:“我去找他们谈谈吧,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尽量能说动他改装一下渔船。”

王向红觉得这不好办。

不过他想了想也想出了主意:“你是不是打算通过欧亿他们几个小子来影响欧人民的决定?”

王忆笑道:“用不着吧?我先跟他去谈谈,他觉悟挺高的,或许就答应配合咱们生产队的生产作业然后改装了渔船呢?”

第433章 改装渔船从电路开始

傍晚,百舸归来。

双帆船也回来了。

王忆爬船上去,看到船头炉子火焰熊熊,欧家两口子正在围着炉子忙活着。

炉子上放了一个挺古怪的锅灶,应该是个陶坛,但形状却像是个盔,个头挺大的,直径得有一米,坐在炉子上正在热气腾腾。

王忆一冒头,欧母便冲他笑着挥挥手。

这个疍家妇女很腼腆,她不太跟社员打交道,可是为人很好,自从来到天涯岛她不顾自己感冒还没有好彻底这回事,便帮助社员去补渔网。

她一辈子都在船上,都在跟渔网打交道,她补起渔网又快又好,手工队的春红看过后想吸收她去一起搞编织。

手工队现在不光编织平安结了,王忆带过来的编织绳和小饰品众多,还给她们带来编制手册,她们现在天天一起学习讨论怎么编织新的工艺品。

都是小东西,比如项链、手串、风铃等等。

但在沪都小商品市场卖的挺好,特别是一些贝壳做成的风铃,配上金丝粉线价格还不低。

可惜欧母不肯。

她只忙活渔活,对别的工作有些抗拒,就像欧人民对于上岸定居有些抗拒一样。

他们两口子都把双帆船视作自家的大宝贝,王忆想让他们把帆船改成机动船不是简单事。

得动用脑子。

欧母向他打招呼,他便热情回应,递上去一袋子油炸花生米说道:“晚上去我那里喝点?”

欧人民愉快的说道:“好,喝点,有花生米怎么能不喝一点?”

他打开袋子抓了一把花生米给他老婆,剩下的攥在手里撵起一颗看了看,塞进嘴里倚在船板上慢慢吃。

王忆看向罐子,里面烧的是马尾藻,于是他便问道:“你这是要煮盐吧?海藻盐?”

“对,海藻盐。”欧人民点点头。

王忆问道:“队里门市部有盐,你买两斤就是了,不贵,干嘛还要自己煮盐?”

欧人民笑了起来:“我们欧家人不买盐,自己会煮盐。还有这是不是给我家里准备的,我家里有盐,这是我煮了要分给一些同志的。”

这白水郎汉子比较沉默寡言,有什么话他不会一口气说完,得有人询问他才会往下回答。

于是王忆继续问道:“你怎么还要煮盐分给咱们的社员?有社员吃过你家的盐说好吃了?”

欧人民摇摇头:“没有吃,是他们请我吃饭,我没有能给他们的,就煮盐分给他们。”

说着他拍了拍罐子自信的说:“欧家人的盐,好吃!”

罐子里是盐卤水而不是寻常海水,外岛有盐场,这些水就是在盐场取出来的,可以自己煮出盐分了:

盐卤水在罐子里沸腾,水分蒸发,慢慢的盐分就会凝聚在陶罐四周,这时候用刀子刮下来就行。

这样的盐多有一些矿物质成分,镁呀钾呀钙呀之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