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973节(1/2)

“一起出钱那码头选在哪个地方?选好了位置难免会隔着哪个庄子近一些、隔着哪个庄子远一些吧?这怎么处理?”李双水问道。

王忆说道:“可以根据远近距离来按照比例出钱?”

李双水摇头:“那隔着近了的庄子出钱多肯定不乐意,因为有了码头谁家还差那点路上的路程,对不对?”

王忆说道:“那就你们庄子来修建一个码头,其他两个庄子的人要用得交钱。”

李双水继续摇头:“他们就是不给钱呢?不是,他们就是没钱,那些没钱户怎么办?你就说死了不让人家用?人家真用了你还能去打人家,是不是?”

“到时候弄出些矛盾来,肯定会让外人说闲话的!”

王忆看着他脸上那复杂的表情,心里也感觉这件事很复杂。

得了,自己还是别冒充大脸猫在这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了,多宝岛的码头问题还是靠以后政府投资建设吧。

现在岛上三个村庄,这是标准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困局。

多宝岛的打井地他已经选好了,对照着扩印地图上的详细位置,他去给打井队划好了区域。

当然,这个过程不能随手画个圈,他得一番研究、各种琢磨。

有时候皱起眉头,有时候倒吸凉气,有时候激动的拍手,有时候为难的挠头……

总之,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他的演技比尹桂兰那两口子可好多了,李双水和李家庄赶来看热闹的人都被他演了。

他皱眉的时候,大家伙跟着着急;他为难的时候,大家伙跟着揪心;他激动的时候,大家伙跟着高兴。

总之最后当他画了个圈定下位置后,李双水带头开始热烈的鼓掌。

有人担心的问:“这能行吗?能出水吗?”

李老古也来看热闹了,他对王忆的能力有着迷之信心:“肯定能出水,王老师打井它能不出水?”

王忆说道:“应该能出水的,试试吧。”

李双水大为欣喜、饱受鼓舞,赶紧让社员挂上鞭炮、给打井队的员工准备上热茶。

他又挥手请王忆去办公室喝茶:“走,王老师,外面天气冷,今天这风吹的跟小刀刮人一样,咱去办公室里烤火喝茶。”

王忆摇摇头,说道:“我是打井队的领队,队员们都在这里干工作,我怎么能自己离开呢?你们先歇着吧,我来帮点忙、打个下手。”

他挺愿意跟社员们一起干活的。

这次可不是演戏来收买社员的心,他是真的喜欢劳动。

劳动有成就感,还能锻炼身体。

他在岛上选择的打井地点都是在22年找地质勘查队和专业打井队共同调查后的位置。

现在地质勘查队和打井队被他半雇佣了起来,他们在考察县里各岛屿的水井情况。

把水井建成年代、出水量、储水量还有地质情况都做了考察记述。

22年各岛屿上但凡有人住便有水井,从八十年代到新世纪的二十年代,四十年的跨度让各岛屿多了好些水井。

不少人家都是自己打了一口水井,然后安装上家用抽水泵来供应自来水。

王忆在多宝岛上选择的打井地都是最优质的那种,地质合理、不易坍塌,地下水丰富,容易出水。

从半上午开始忙活,到了中午头吃饭之前水井就已经钻出来了。

这时候抽上钻头下一个小铁桶晃一晃,上来的时候便是满满的泥沙水。

李双水和赶来看热闹的人见此又兴奋的鼓起掌来,等到小铁桶里的水沉淀的差不多,李双水拿着一个酒杯上去舀了一杯水喝了起来。

天气冷,水冰凉。

可是李双水喝完后却感觉浑身发热。

高兴的发热、亢奋的发热:

“好啊,是淡水、是淡水!王老师和打井队的同志给我们打出了一口淡水井啊!”

一听这话,人群爆发出欢呼声:“噢噢,出水了!”

外岛老百姓对水、对粮食有着深入骨髓的追求。

夏天干旱,当时多宝岛就因为一口井引发了一场械斗,前前后后送入监狱的不下十个人!

好几个人抢先挤上去要尝尝这桶水,抢到了酒杯的用酒杯来舀,没抢到的直接聚拢手指用手掌舀了一点。

他们喝到嘴里纷纷感叹:“甜啊,这口井的水真甜呀!”

李双水上来握住王忆的手使劲的摇晃,脸膛激动的通红:

“王老师啊我的好王老师,我的好同志啊!你帮我们庄子立大功了,你是帮我们好大的一个忙!”

“以后你不管有什么事,王老师,我把话撂在这里,同志们、社员们,都听好了,王老师以后又什么麻烦那就是咱们的麻烦,咱们就要帮他办!”

大家伙听了纷纷笑着喊:“对!”

“王老师的事就是咱们的事!”

不知道谁还怪叫一嗓子:“王老师的媳妇就是咱们的媳妇!”

人群顿时哄堂大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