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980节(1/2)

水手急忙点头:“对啊,我是为了国家着想呀,为了咱们社会着想。”

王忆说道:“如果你是为了国家着想、为了社会着想,那你的想法可就错了。”

“如果面对生死危机的时候,要根据一个人的身份、能力来确定生存的优先权,那社会的秩序恐怕要出点问题了。”

“就拿大学生救老农的话题来说,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肯定比渔民更大?或许这大学生已经染了绝症呢?或许这渔民以后可以抓到一名对社会危害很大的敌特呢?”

“这些不确定性太多了,最重要的是,救人往往是电光火石之间的事,当施救者要先分析救人所能产生的利益的时候,他还有机会去救人吗?”

“国家宪法说了,我们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平等的,救人应该是一个平等生命互相救助的事。”

“不过还是要量力而行,不必强逞英雄,也不是说咱们都得当英雄,能做个安分守己的老百姓就已经很好了。”王忆又补充说道。

众人听了他的话后陷入沉默,抽烟的抽烟,抠脚的抠脚。

他们不信服王忆的话,可有一件事让他们感到恐惧:

如果救人真的需要考虑等级尊卑、能力价值,那他们这些过着苦日子的穷苦人以后遇到生命危险,谁会救他们?

这样岂不是成了没能耐的人应该救有能耐的人、地位低的人应该救地位高的人?

这样社会秩序恐怕真就乱套了。

王忆看着大家伙那满脸的纠结后笑了,说道:“我只是个小学的民办教师,说的话不是金科玉律,你们不用特别在意我说了什么,也没必要去相信我的话。”

“反正我觉得,人这一辈子,做事能无愧良心那就顶了不起了,不用想太多,摸着良心好好过日子就顶了不起!”

一直没说话的于文山忽然开口问道:“王老师,那你要是碰到有人有生命危险,你会去救吗?”

王忆说道:“我说实话,要是我得像张华同学一样付出生命,那我应该不会去救人的。”

听到这话,码头上一群人纷纷看向他笑了起来。

王忆坦然的说道:“别看我在咱外岛名声挺好,但我真不是什么英雄、什么模范,我这辈子注定是个小人物。”

“不过我刚才说那些话也不是故意说漂亮话,更不是故意站在道德高地谴责你们,我的想法是——”

“咱们老百姓可以不发光,也可以不反光,但咱们不能挡着光啊!更不能把光歪曲成一道黑影!”

这确实是王忆的真实想法。

他不想当英雄。

可他绝不会因为自己做不到英雄壮举就去质疑英雄,更不会去歪曲英雄的壮举、嘲笑英雄的选择。

当然他也不是很认可邵建兵父亲邵光来的选择。

他能看出老人是个要强的老实人,肯定是家里条件实在不行了,孩子都冻坏身体了不得不出来偷点煤炭。

如果邵光来留下儿子的抚恤金和政府给予的其他补贴,那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只是这种事他没法评判,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就像《高山下的花环》片尾阶段,连长梁三喜因家里困难向战友借债620元,被梁三喜救过一命的赵蒙生卖了自己心爱的相机想帮他还债。可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却用抚恤金及卖猪换来的钱,硬是自己还清了欠债。

邵光来的选择和电影里梁大娘的选择是一样的,这是时代的印记。

王忆能做的就是帮一把。

他正在考虑怎么帮邵光来爷孙们一把,黄牛大白急匆匆的跑来找他和于文山:

“于队长于队长,刚才那偷煤……”

“干什么呢?慌慌张张的办点事。”于文山赶忙打断他的话。

他知道邵光来的身份后,便知道老爷子领着孙子孙女偷煤这种事不能传出去。

于是他打断大白的话并给他使眼色,大白也机灵,否则不会被他领着去煤场演双簧。

看见他的暗号,大白便果断闭嘴然后拿出两张黑漆漆的十元大钞给他看,并往煤炭卸货所在码头位置甩了甩头。

王忆见此猜出这应该是于文山刚才偷偷塞进竹筐里的两张大团结,于文山更认了出来,两人便去找大白。

离开渔获码头,于文山问道:“这钱怎么回来了?”

大白说道:“是前面来偷煤的那个少年郎又给送回来了,说是他们回家卸煤的时候发现煤里有钱,就专门给送回来,问是不是谁在煤里丢了钱。”

于文山问道:“那个少年郎呢?”

大白无奈说:“放下钱、说了话就跑了!”

于文山对王忆说道:“唉,这户人家的思想觉悟很高、为人很正气,就是我刚才说的,家里人冻的不行了,这才来弄点煤想回去取取暖。”

王忆说道:“你给他们煤,这算是帮忙了,剩下的事我来安排吧,我找人打听一下他们家的情况,看看能不能给他们家里弄个营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于文山说道:“只能这样了,不过这二十元你还是帮我给他们吧。”

“邵建兵同志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击走私犯罪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真让人感动,我帮不上大忙,就捐点钱吧。”

王忆接下了这钱。

于文山是性情中人。

他很喜欢。

两人口头上约定了买煤的合作,王忆邀请于文山和老乡们去天涯岛,这事他们虽然有君子约定,但最好还是有个正式合同为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