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55节(1/2)

另外荠菜终究来自山野地头,它们是野菜,有清新滋味也有土腥味,恰好猪肉的香味可以压制住这种味道,让二者很好的中和成一股新风味。

清新中有肉香!

学生们在队伍中大口大口的吃着包子,吃的眉开眼笑,心里满足。

钟瑶瑶见此提醒他们:“记得赶紧吃菜啊,这个豆腐羹你们肯定没吃过。”

包子皮做的挺厚实,这也是要提供菜肴的原因。

没办法,荠菜需要的油和肉太多了,如果包成皮薄馅多的好包子,那后厨要被生产队批评为浪费和奢侈了。

这时候有一道菜肴正好搭配,而且这菜肴是羹,不是纯粹的菜,很适合配厚厚的包子皮。

豆腐羹用淀粉勾芡——用的不多,淀粉比面粉可珍贵呢。

对此王忆颇为感慨。

国家发展是真快,八十年代淀粉是粮食中的奢侈品,所得不易;而在下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家都有能力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了!

教师们的包子和豆腐羹都已经提前送出来了,王忆招呼教师们洗手吃饭。

祝晚安洗手的时候问:“王老师,这些水就是四组的淡化设备给生产出来的吗?”

王忆说道:“不是,淡化设备生产出来的水用来浇地了,开始春耕了,先用淡化水来浇地吧。”

他给秋渭水舀了一碗豆腐羹。

这豆腐羹做的很好,很见功力。

只见青绿色的汤中有荠菜末混着小小的豆腐块,勺子一摇,白色在绿色中翻腾,有如绿浪翻滚飞白鱼。

荠菜很嫩豆腐也很嫩,一勺进嘴里便是入口即化,吃的人是滑溜清爽。

教师们吃的赞叹不已:

“行啊,这一口舒服,滋味很清新,真是春天的味道。”

“荠菜还能这么做?这怎么做出来的?我家里用荠菜烧过汤,结果出来的是一碗黄汤。”

“是,漏老师的手艺没的说,这荠菜豆腐羹是色香味俱全。”

漏勺听的他们得夸赞声过来说:“哈哈,其实这事说起来简单,只是咱们老百姓不怎么用荠菜炒菜,都是用来包水饺做包子,所以不太了解。”

“荠菜炒菜有个要素,就是得保持住菜的本色,这个绿色不光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好吃,有没有清新香味跟是不是绿色有关系。”

“要保持住这股绿色,关键在于火候和技术,炒的时候要干净利落,大火高温要擅长颠勺,三下五除二就得炒好,然后赶紧放大盘子里晾开。”

“你要是炒的不够干脆,或者没有摊开晾一下,那这菜就完蛋了,荠菜一下子就成黄色了……”

教师们听的恍然大悟,祝真学带头进行夸赞:“世事洞明皆学问啊。”

黄有功一听这个我熟啊,他立马说:“确实如此,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忆眉头一转,觉得这波夸奖不对劲,便赶紧说:“这就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接下来轮到徐横了。

徐横愣了愣,竖起大拇指说:“牛逼嗷!”

第522章 媳妇们的福利

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中午,王忆一直吃野菜。

清新的滋味开启了他的春天。

为了符合他的东北生活的人设,他还吃了野菜蘸大酱——大酱和蘸酱菜占据着东北饮食中的总统山地位。

他第二天下午本来想去找王祥庆看篾匠手艺来着,结果却被别的事给缠住了。

昨天几台机器一起被带来了,有海水淡化设备也有罐头生产线,生产队今天要组织着安装这些机器。

王向红想让他上午就去安装。

不过上午王忆这边接到县委送过来的一封信,是叶长安关于发展福海地区旅游业的一些安排,他忙活着执行安排。

福海搞旅游业是认真的,这毕竟是一个影响广泛的大产业。

改革开放让中国打开了国门,不仅仅是经济上与外国有了沟通,更重要的是让一些有志者在意识和思维上与外国进行接触。

叶长安便是这样的人。

他仔细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现今概况,觉得这个产业大有可为,于是便郑重对待了。

县里其他领导也同意这条发展路子,不说别的,把旅游业作为‘三产’,给福海地区的经济市场提供一些活力总归是好的。

叶长安这边是这么想的。

县里创建旅游公司,并听从国内专家和从业者的建议来规划全县的旅游资源。

与此同时还要从外地接纳一些单位的员工来游玩,直接把旅游项目给上马。

现在上马旅游项目不是为了赚钱,是出于‘实践出真知’的想法、是为了执行邓公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

叶长安在信里告诉王忆: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