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60节(1/2)

王向红摇摇头:“你订婚就开偏三轮去,等到结婚呢?你能开个轿车去接新娘吗?”

现在外岛的婚事跟以后不一样,不管盛大贵还是满山花来讨论的都是‘办酒席’而不聊‘办婚礼’,原因便是没有婚礼。

从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当地风俗一直是先让新人登记领证,然后新郎选个好日子接上媳妇回来后开大席,亲朋好友一起好吃好喝。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跟日后婚礼接近的就是接新娘的过程。

如今外岛流行借一辆自行车接新娘。

于是王向红调整了一下王忆的计划,说:“订婚的时候让峰子推着自行车带上礼物,初一那天去接新娘,再骑上三轮摩托。”

“正好这几天让他抓紧时间去学学怎么开这个摩托,到了那天让他自己开着三轮摩托把媳妇接回来。”

满山花听的连连点头,又不好意思的搓手:“动用队集体的资源,不大合适吧?”

王向红一挥手,说:“以后要办酒席接新娘的,都可以这么来,队集体的资源就是给队里社员们用的,这个没关系。”

“现在咱们得商量一下怎么办酒席!”

他琢磨着说:“你准备的东西多,队里还会帮衬你家一把,给分点东西,到时候肯定不是三席两席的事。”

“可酒席开大了,咱们去什么地方办呢?没那么多、那么大的空屋子。”

王忆问道:“院子里办露天的不行?”

王向红笑着摇头:“这哪能行?来了亲戚朋友的,让人家晒着太阳吹着风吃酒席?”

他继续摇头:“咱外岛没有这样干的。”

王忆一想,这事情也简单:“现在距离正月三十还有几天时间,我抽空去市里一趟,买点钢管、篷布什么的,咱们自己搭建个帐篷。”

“到时候在院子里搭建帐篷,在帐篷里摆放桌椅办酒席不就行了?”

秀芳说道:“对呀,这样挺好,不过不用去市里吧?王老师你那里不是有帐篷吗?就是你们去市里赶海工时候住的帐篷。”

王忆解释道:“那帐篷是一体化的,屋顶和墙壁连在一起,无法分开,到时候总不能闷在个帐篷里吃酒席吧?”

他将钢架与帆布搭建的帐篷给讲解了一下,说这两样东西都经久耐用,以后队里其他人家办酒席肯定也能用的上。

这种东西在83年买不到,但在23年就非常常见了。

钢管与帆布包现成的都有出售。

其中钢管有长有短,接头是螺纹,可以拼凑成架子。

这样要多大面积就用多少钢管,占地面积可以设置成几种,只是四根横档的长短区别,再配套上帆布块的大小便可。

很简单的东西。

听了他的说法,王向红便赞成他的提议。

这东西以后肯定还是用得着。

他家里就得用:

秀芳生了孩子到了满月时候要摆酒办酒席,他的朋友多,还有官面上的一些人会来一趟,肯定得需要个大场地。

三下五除二,婚事的安排便妥当了。

王向红明天要出面去主持订婚事宜,王忆去红树岛检查罐头车间的建设情况,一切正常那就要搭建起罐头生产线了。

这样他们两人都开始忙碌起来。

罐头生产线只能灌装罐头,酥鱼、熏鱼、腌鱼这些东西还得靠社员们家里准备。

劳力们搬运生产线的时候同时带回来了大量高压锅,要做酥鱼就得用到高压锅了。

生产队里谁家有人厨艺不错彼此都门清,王向红从妇女中点了人手,一连点了二十家,这二十家跟王忆学习做酥鱼、熏鱼这些东西。

王忆把高压锅分配给这些人家,一家一个,另外就是分配调料。

他让邱大年掏钱从一个做酥鱼、熏鱼很有名气的店铺大厨手中买来了配方和菜谱,只要按照指导一步步进行,掌握好火候适时添加调料就行。

前面两天各家先做酥鱼,做出来后分给社员们品尝。

比较口味,查漏补缺。

王忆把教程和调料发下去,剩下的就是精于厨艺的妇女们的任务。

漏勺被派过来当了个技术指导,他们都是在厨艺上比王忆更专业更精湛的人才。

王忆乘船去了红树岛。

岛上建起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座厂房,四百个平方、三米高的厂房。

高度不算高,但考虑到外岛夏秋季节总是容易遭遇台风,这种彩钢瓦房车间建的高度低一些也挺好。

岛上的码头还在修建中,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了,出正月就能用。

王忆将船停靠在码头临时停靠处,踩着已经很结实的码头主体上了岸。

林金虎看见他上来打招呼,王忆对他点点头,两人一起去了海水淡化处理车间。

对于这台设备,林金虎和岛上其他社员一样激动:“王老师,你这机器出水的效率真高,我们完全用不了这么多淡水!”

车间外有一排水龙头,拧开之后是淡水‘哗啦哗啦’的开始流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