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72节(1/2)

顿时,嘹亮豪迈的号子声响彻海上:“嗳唷嗬!老兄弟,加油哇!再来一个大啊大网头!”

最终也没有大网头上来……

小黄鱼的产量越来越拉垮了。

返程中社员们对这个产能很不满意,王忆出于好心没有告诉他们:

不管是小黄鱼还是大黄鱼,今年产量都是未来四十年最好的一年。

不过他们今天收获也不止小黄鱼,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杂鱼,还有王忆他们收集来的牡蛎。

渔船回岛,夕阳落下。

正好有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海面上。

夕阳晚照。

带给海面一片温柔的金红色。

此时正有好些渔船来到天涯岛,不少是传统的木质帆船。

船尾有人摇橹,船上有人说笑。

小小的船身,在金红的海面上蜿蜒出一圈圈波纹,逐渐荡漾到了码头上。

这都是外岛的渔民,他们是来看电视的。

春分之后温度回升,前几天的倒春寒是最后一波寒流,所以现在晚上已经可以待在室外了。

王忆决定明晚开始放电影。

放去年刚上映的《奇门遁甲》给老少爷们开开眼界!

他们的船停下,四周的人纷纷笑着来打招呼。

不管是外队人还是本队人,笑的都非常坦荡。

渔民们在海上摇橹放网干的是苦差事,但他们知道现在大包干了,自己努力劳动就能给家庭换来更好的生活,所以一天辛勤劳作之后,大家伙脸上总会洋溢着笑容。

忙碌一天,该歇歇了。

王忆觉得这也是23和83这两个年代不同之处。

83年代的生活水平很差,真是能吃饱穿暖就已经让人感到幸福了。

也正是如此,王忆感觉现在的人比未来的人更容易满足、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幸福感应该是比出来的,这年头渔民们眼界低,很多人半辈子没去过县城,他们知道的就是自己身边一亩三分地的情况。

在他们眼里彼此过的都差不多,所以只要能吃上一顿细粮吃上一顿肉菜就会感觉幸福。

不过这里在场几十号人,如果让他们知道23年代的生活水平、生活压力,那让他们选的话,除了王忆其他的估计都会选23年代。

王忆喜欢这个年代,是因为他有23年代的支持,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不管在23年代还是83年代,王忆都不会轻易去批评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生活态度,他是尽量去帮助别人。

因为他牢记着一句话:每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千万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你的优越条件。

劳力们兵分两路,一路收拾渔获海鲜,一路扛着装牡蛎的箱子去洗刷。

跟着王忆出海有好饭,这是岛上所有人的共识。

今天吃的就是牡蛎宴。

他所擅长的牡蛎做法很简单,要么是蒸熟蘸辣根酱汁,要么就是炉子烘烤。

蒜蓉酱是成品,泡发粉丝很快,所以这顿饭不麻烦。

他喊了漏勺帮忙,让漏勺泡发粉丝,自己捯饬了炉子在上面架起铁架准备来烤。

正好去年赶海工时候市里奖励给他上百斤木炭,可以用木炭来烤生蚝了。

23年代流行着一句话,烧烤摊不能没有烤生蚝,就像中国不能没有曹县。

清洗干净的生蚝,大个头的撬开给王忆送过来,小点的则放入锅里清蒸。

王忆估摸着劳力们忙活一天饿的肚皮贴后背,只吃烤生蚝未必过瘾,于是又从冰柜里弄出一些肉排来。

都是从23年买的成品货,已经腌制好了,化冻便能开烤。

王忆先烤牡蛎,一只只连壳的牡蛎摆在铁架子上,下面炭火被海风吹出片片猩红,很快牡蛎壳子里的汁水就开始翻腾……

蒜蓉、粉丝,这是烤生蚝最灵魂的点缀了。

劳力们口味重,能吃辣,于是王忆还给往上加辣椒酱。

劳力们忙活完了过来,互相敬烟、彼此开着玩笑,心满意足的等着吃一顿美味大餐。

烤炉旁边有一摞的大肉排,这可太馋人了,太让人惊喜了!

王东虎去给王忆帮忙,说道:“王老师,我爱吃这个蒜蓉,你多放点。”

王忆斜睨他:“你不是不爱吃蒜吗?”

王东虎嘿嘿笑:“是不爱吃生蒜,但爱吃这个蒜蓉,这是熟了的。”

漏勺端出来一盆子的蒸牡蛎,说道:“先吃着这个,锅里头有韭菜蛎蝗海肠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