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1/2)

“哦!”符彦卿点点头,随即又说道,“想当年,老夫也是能开十石弓的……”

郭绍听罢,认为符彦卿的胳膊上绑了一个高科技马达,或者他本身就是力大无穷的变形金刚、臂力可以当千斤顶用,把投石车当弓弩玩耍的人。

不过射杀张元徽这件事看来确实很出名。因为本身就是很难办到的事,这种猛将身上可能披了两三层重甲,弓箭很难射穿对他造成致命伤,除非是射中面部等小范围区域;战阵之上人马冲来冲去,要命中那种地方实属艰难,否则史彦超早就死了,也不至于上演一出草人借箭。连郭绍也觉得自己占了一部分运气因素,就算是练习过千百遍,仍旧不能保证每次命中靶心。

向训又道:“这次我们能救出史前锋,郭郎也立了大功……先是,我部拼死解围,但当时史前锋勇愤具发,又陷入敌阵。我们如果再而三地给他解围,恐怕兵力耗尽,锐气挫失,最后便无能为力了。郭郎告诉我一个道理,说救落水的人,要等他挣扎不动了才救得上来,不然得把救人者也按进水里去。于是我们便等史前锋兵力疲敝之时出动,辽军兵多将悍,耽误了一些时间,才至于史前锋身披重伤。”

符彦卿道:“幸好及时。”

向训却大加赞赏:“我以为,郭郎很能把握时机。今日若非听他的,史前锋必定再次三番陷阵,我军如何能次次替他解围?最后救史前锋时,我部已成樯橹之末,也是有赖郭绍奋勇相助,才勉强破开辽阵。”

郭绍道:“只因末将的部下奋勇,末将不敢居功。”

向训摇头不以为然道:“部下奋勇你不争先,这正是我欣赏你的地方。但我留心发现,郭郎能把准时机出手,次次救要害之处;今日若无郭郎在后,你部下猛将战死几回了,如何奋勇?”

“向将军谬赞,末将不敢当。”郭绍今天比较谦虚,一则因为在场的都是大将,不便表现得太托大;二则自己出主意救史彦超的办法,让史彦超把亲兵折损了个干净,自己也变成刺猬就差点没死……史彦超知道这事后,以及在场的这些人,是否真的会感谢自己?比较难说。

符彦卿饶有兴致地听着二人把话说完,这才开口道:“明日便班师回晋阳罢。”

郭绍听罢顿时愕然,好容易忍住没开腔,默默听着。

“这……”旁边一个武将脸色变得很难看。

符彦卿转过头看着脸色难看的武将道:“桑珪,你的人留下来守住忻州便可以了。”

那桑珪是北汉的武将,本身就在忻州,后来投降周军的。

符彦卿又回顾左右:“诸位以为如何?”

没人回答,既不赞成也不附和,这尴尬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委婉的反对吧。

符彦卿道:“史彦超受了重伤,精骑折损,我军损失惨重,无力再和辽军作战了。死守忻州,这么多人马粮食不够吃,也起不到要紧的作用,桑珪就能守忻州。因此老夫决定暂且先回晋阳,等官家定夺。”

几个武将只得怏怏领命。

……

于是郭绍便又和向训的残余部队步行回晋阳。到忻州走一遭,打了一仗死三个兄弟;却总觉得没干什么有意义的事,辽军既没有被打退也没有挡住,只是救了史彦超的性命……不过史彦超要不是以单薄兵力被派出去送死,又何必费那么劲救他?

围攻晋阳城的战斗暂时已消停,周军围而不攻,正在观望。郭绍想起前几天的“蚁附”,恐怕周军这种无脑爬墙的攻城战术并不太好用,伤亡一定不小……但似乎也没多少别的办法,像挖地道这等奇谋妙术,凡是能想到的法子在常年的战争中都用滥了,守城的也懂得防范,根本起不到奇谋的作用。

回到晋阳后,向训便拍胸脯说要履行出兵忻州之前的承诺,设法带郭绍去面见皇帝,好让皇帝论功行赏给封个官。郭绍感谢的言语之间,又提及打算先见张永德。

张永德曾经专门关照过自己,又是禁军实权将领,若能见面先打个招呼确是很好。

向训顿时诧异,没料到郭绍和张永德还有来往。郭绍以为他会询问,正琢磨怎么回答显得比较有诚意……但向训并没有问出来,权当不知道。

向训只说起一些关于张永德近期的事,说张永德目前在新皇面前是炙手可热。

当时高平之战,右军步骑主将樊爱能、何徽二人率先逃跑……便是郭绍所在小底军的前方,骑兵一触便逃,步兵一哄而散。后来周军反败为胜追击北汉军,这两个人又在路上散布假消息。

皇帝当然非常生气,高平之战后就想算账把这两个人杀了以儆效尤,但又有些犹豫(郭绍听向训叙述时,猜测柴荣那时仍旧没有完全控制住军队,怕诛杀大将后造成别的武将产生兔死狐悲的抵触情绪),这时候殿前都指挥使、禁军实权派人物张永德适时力挺皇帝,强烈要求把这两个武将砍头。

得到了张永德坚决的支持态度,皇帝立刻干了自己想干的人,不仅砍樊爱能、何徽,一口气把他不爽的七十多个武将一并杀了……并当众大骂那些被杀的武将,说他们“把朕当成奇货,想卖给北汉主刘崇讨个好价钱”,意思便是叛国罪,不死谁死?

张永德顿时很受新皇赏识。

许多大将都有毛病,不是贪财好色就是酗酒打骂士卒,还有的顶着“不义”之类的名声,或像史彦超一样嗜杀……但手握重权的张永德身上反而很难发现有明显的缺点。

第二十三章 指挥使太小

夏日的暴雨说来就来,时断时续、时大时小,一口气下了三天雨还未停歇。

雨帘被风一吹,就像一条条乳白的纱帘随风飘荡着,又像大雾在半空荡漾。远望晋阳城,城楼城墙仿佛笼罩在深深的烟云之中。雨水浇灭了烽烟,也冲洗掉了伤亡将士在城墙上留下的血迹。

战事被搁置下来,城外筑起了藩篱工事围城。工事后面只见大片的帐篷,就好像雨天无数的伞一般密布。

下雨后天气转凉,涤尽了酷夏的炎热;但凉爽之余,潮湿也让人们苦不堪言,因为没那么多房屋给所有的将士居住。帐篷没法完全挡住雨水,干燥的柴禾也很短缺,将士们打湿的衣甲只能用火烤个半干,半湿不干的衣裳裹在身上确不是那么舒服。

最不方便的是道路的泥泞,连通各营地的道路被踩得稀烂,人马走在上面就像在沼泽里徒步行走,又像身在水稻田的淤泥里寸步难行,一脚下去烂泥直接淹没脚踝……驿道大路上好点,土地被车马长期碾压很结实,雨水未能浸透太深;但硬土表面附着一层薄稀泥,像润滑剂一般,人马走在上头很滑,一不小心就要摔。

周军各军大将天天去中军大营,似乎正在为了是战是退争论不休。

大将向训再次派人来叫郭绍去他的大帐见面,这次向训看起来神色有点尴尬,并屏退了左右。以郭绍与他结交相处这段日子看来,向训其实是个实在人。但实在人也难免会偶尔脑热拍胸脯说什么“我带你去见官家,让官家另外给你封个官”之类的轻巧话;见到向训现在这神色,郭绍就知道这事儿可能没那么容易。

周朝比不得汉唐大一统大帝国,但好歹也是天下最强的中原政权,柴荣好歹也是受天下人承认的皇帝……就算北汉主等人口头上不承认柴荣是天下共主,但心里肯定也会把柴荣这个皇帝当回事。

皇帝是那么好见的么?

郭绍见状,忙好言道:“向将军礼贤下士,多番接见末将,末将已是受宠若惊。末将这点微功,朝廷必会论功行赏,倒无须特意去讨要官位。”

郭绍这样说倒不是为了拍向训的马屁,也不是在谦虚,确实向训和自己的地位差距太大了,人家几次单独见面,确实是很给面子、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向训问道:“对了,上回张都指挥使替你表功,是要升什么职位来的?”

“指挥使。”郭绍道。

向训皱眉道:“指挥使才多大点官,手底下至多不超过五百兵,还指不定是些什么兵。太低了!”

郭绍据实回答:“末将此战之前,只做过都头。”他不仅是据实回答,还没具体解释:都头只当过一天,其实是个小队长。

向训摇摇头:“阵斩张元徽的名头,与一个指挥使不符。何况别人不懂,本将来能不懂?忻口救史彦超,如若郭郎不在,史彦超已死。就凭这些功劳,不提潞州武讫镇的军功累加,也不止让你做个小小的指挥使。”

郭绍虽然也想出人头地,但还没想着一步登天,心里正有一句话: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