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1/2)

掌柜的想了想,又望了眼这些苦难人,点了点头。

宋福生乘胜追击,又跟掌柜的谈明天上路带的干粮银钱价格,另外,最好今晚也能再给免费提供姜汤水。

俩人,一个比着二文一个馒头,一个比着四个手指头。

宋福生又加个一个手指头,三文。

掌柜的:“那你们得自己蒸,我们提供锅和柴。”

“好,谢谢,谢谢。”宋福生立即对大家招手:“进店了,来!”

大伙极其珍惜花了银钱才能住上的大通铺。

女人们通通拿出针线篓子,有的针线篓子路上就丢了,她们就磨叽小二,想借店里的针线。

只看她们用针线、麻绳、拆卸旧棉被,给一辆辆手推车上缝上了手套。这样男人们在推车时,手插进手套里就中,不冷。

有的手巧的妇女,还能用边边角角给没讨到棉鞋的小娃子们缝出脚套,甚至能给面套里面续上棉。

而男人们却接过了平日里女人干的活,烧水,煮姜汤,烧多多的热水泡泡干裂红肿的脚,嫌他们柴火用的多还费水?那他们就帮着店家从水井里往外打水,帮店家劈柴,劈多多的柴。

半夜十二点,大家伙赶了一天路,却仍在干活。

天蒙蒙亮,马老太这些岁数大的老太太们齐上阵,自个儿蒸干粮,要不然店家就该收四文一个馒头了,自个儿蒸,三文。

当又一日的朝阳升起时,宋福生他们这伙人,已经又一次拜别客栈,已经出发一个多时辰了。

走到快中午,又过一县城时,宋福生不再一个人去城门口和官爷打交道。

他挑了几个他认为以后能独挡一面的汉子以及小子,跟在他身后,也不用吱声,就听他怎么和官爷说话就行。

“学会了没?”

“学会了,就是没胆子。”

宋福生立马鼓励,不要怕,官爷也是人,咱们又没犯法,有什么说什么就好。

到晚上六点多钟时,只看大家伙已经站在了均州城的城门口。

这回宋福生站在后面,他大哥宋福财拿着通关文书,频频回头看三弟。

宋福生对他摆了摆手,宋福财这才在高铁头等几个小子的陪同下,战战兢兢对守城官兵道:“官、官、官爷?我、我们是……”

反正磕磕巴巴也算是说明白来意了。

均州城施恩点。

十几个小娃娃,从最大七岁到最小两岁,男娃娃女娃娃跪一排,奶声奶气齐声道:“祝恩人们身体康健、福寿绵绵。”

第一百三十五章 二更大章(求月票!)

望着这一排小娃,看到他们一个个拱起小拳头又拜谢又磕头,全都是瘦巴巴的模样,管家、管事婆子,丫鬟小厮们,看心酸了一众人。

“来,剩下的干粮都给你们带着,不管后面还有没有难民了。”

“对,都装上,装上,有没有兜啊?给拿两个包袱皮装,把这热粥热汤也用桶给装上带走。”

宋金宝凑上前怯懦道:“不要桶,用水囊竹筒成不?爹会推不动。”

“好,是个懂事的娃子,”一位年长的管事立即喊道,“那伙人都过来,都来我们府上棚子这,排号,打粥了,拿上你们的水囊竹筒。”

钱米寿扭着小手仰头看宋福生:“姑父。”

“钱串子,得赏银了没?”

钱米寿低落道:“没有。”

“哎呀,出师不利啊出师不利,这里剩的都是管家婆子类,做不了什么主,贵人们这个点都吃饭去了,失策。”

钱佩英推了下宋福生,“你有没有正行,还失策,”骂完宋福生这才一把抱起钱米寿,边抱着摸娃的脸和手凉不凉,边往前小步走着教道:

“米寿,咱收了人家东西,给人念拜年磕是为感谢。

人家凭啥白给咱啊对不对?

咱拿了,没什么可给人家的,就要说声谢谢,可不是让咱贪心缺啥就管人要啥的,那样不对。

咱们大家伙啊,现在有银钱也不能买,不让乱溜达,情况摆在这是没办法。可你要记住,等咱将来落定,不能再手心向上管人要了,那样不对。”

“好,姑母,米寿晓得了。”

钱佩英摸了摸娃的头:“真乖,米寿还要记得这些人的好,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等将来长大了,你好好念书,长了本事,不求你去回报这些好心人,但最起码也要像那些人一样,遇到有困难的人,你也要伸把手。”

“好,姑母,米寿记得了,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

“嗳呦,你可真聪明,比你姐还聪明,念一遍就记住了?”

“恩,哈哈,不知明个能不能忘。”

在钱佩英教孩子的时候,不远处站着两位维持秩序的官兵,这两位官兵基本上听个差不多,俩严肃人,嘴角愣是带出了笑容。

他们俩人的任务是,以防难民冲撞贵人哄抢,但一般能来这个施粥点的大红牌难民很少那样,所以他们俩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看到大伙吃完喝完了,就赶紧喝令让离开,不让停留。

可今个,这俩官兵在听了钱佩英柔声细语教导孩子后,只觉得就别喝令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