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节(1/2)

闺女此时此刻还能张罗让他们洗头抹药,自个也必须得洗头发,不是没累到。而是闺女有些方面比较一根筋,眼下对虱子更一心一意而已。

油灯下。

宋茯苓躺在炕上,眼馋地看着米寿在给她爹踩背,踩得那个欢乐,她也浑身酸痛:“米寿,快回来,给姐也揉揉胳膊。”

米寿很忙,又急忙下炕回自个被窝,披着棉被给姐姐揉胳膊。

“米寿,你要是会按足底就好了。”宋茯苓半昏半醒道。

“什么是足底?”

“等我缓过这个劲的,我教你,然后你日日给姐姐按按足底好不好?”

“好,我还给姑父姑母按足底。不过,姐姐呀,豪气挥拳于风中,身进退似游龙,是什么意思呀。”

宋茯苓一愣,你是什么时候偷听的?

不不不,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还记住了什么?”

“英雄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一分钟是什么意思呀?”

“我去。爹啊,钱米寿过目不忘的瘆人,快让我二伯打书桌,他的聪明已经溢出来了。”

钱佩英笑斥:“好好说话。到时候开课,你和米寿一起认字,看你俩谁学的快,别到时候被比下去,那可就有意思了。”

宋福生也趴在炕上笑。

最近,他越来越觉得,在古代生活,也满是盼头了。

这一夜,大雪忽然降临,鹅毛般的大雪来的突如其来,下了整整一夜。

第二日,也仍在飘飘洒洒的往下降落。

才搭了一半的篱笆院,这个要围住他们二百多口人、要留出一大片开春种菜的篱笆院,木板子上都存着雪。

木门一推开,门的底部也会被划开厚厚的一层雪。

李秀两岁的儿子今日已经不能出门玩了,因为小娃太小,一脚踩进雪里,小腿竟会被雪埋住。

早上六点多,大家伙早就起来,担心雪大,突然降温,零下二十多度,地窝子里的蒜黄和辣椒基地的辣椒小苗受不住,早早的就起来将火墙烧的旺旺的。

也得给自个家烧得热乎,才能抵挡住四处漏风的房子不冷。

就在宋茯苓正睡得不知今夕何夕的时候,马老太和宋银凤已经将蛋糕放在了手推车上,即将出发。

钱佩英递给她们一人一个用小粉花布做的棉帽子,**帽的造型,用麻绳旧能系住帽子,不会冷风一吹就给吹掉。

宋银凤不好意思的接过来:“放了不少棉花,谢谢三弟妹了。”

“大姐客气,都是旧棉。”

马老太也很是领情,尤其三儿媳不仅给做了一模一样的两个棉帽子,而且还给她们做了两幅棉手套,两个挡脸的棉巾布,“回吧,外头冷。”

宋福生说,他推车给送过桥。

“送么送,能给俺们送童谣镇去啊?”

“娘。”

“那不就得了,走啦。”

马老太还和姐姐妹妹们挥手,兴奋道:“走啦,先于你们卖蒜黄,出去卖吃食去喽。你们还得等收割等工分,俺们今日就能见回头钱。”

姐姐妹妹本是想着,这么冷的天,这么大的雪,这么大岁数的老姐姐,要走那么远路出去卖货。唉,为生活无奈,却没想到被噎了一下,搞得她们怎么莫名很眼馋呢。

桥上,漫天大雪中,马老太带着闺女,吃力地推着手推车,车轮子压过厚厚的雪,发出吱呀吱呀的声。

第二百三十一章 二更三更(为月票2500+)

手推车出了村。

最开始马老太和闺女吃力地推车,也没耽误唠嗑。

马老太说宋银凤,你家啊,更得抓紧挣银钱。女婿工分拿的比别人多个一分两分又能咋,挡不住就他一个人拿的多。

虽说家里人口少,会花用的地方也少,但是那些壮劳力多的人家,甭管怎的花用,挣的也会比花的多,你信不信?

宋银凤说是,家家都是会过日子的人家,能省则省,指定都将发的银钱攒手里。

就比如宋阿爷家的大儿媳,挣那么些钱,上回大伙都托三弟给捎块皂角,只她愣是没提。

二弟妹还问她怎的不买,她说攒的草木灰够用。

拿宋阿爷家的大儿媳举例,马老太最是认同。那是个会过日子的,以前在村里就是出了名的会过。长相也是兜下巴,地包天,下巴往前长的那种,这叫能包住财,面相跟聚宝盆似的:

“就是这么个理,就得更加把劲。你看一个个不蔫声不蔫语的,别等开了春,人家从兜里大把掏银钱要翻盖瓦房砖房,就剩了咱这人口单薄的人家,多没脸。”

马老太说完这个话题,喘了好一会儿气,又问闺女,冷不冷?棉袄被风早吹透了吧。

“娘呢,冻脚不?棉鞋还有点热乎气没?不行你坐车上,我推娘,我推得动。”

“你可快拉倒,就你那小身板。我这脚里有乌拉草有鸡毛,上回喜发和四壮逮回的野鸡,鸡毛都被我和你王婶子收走了。我记得我也给你一把来着,塞里面没?”

“没,让我给缝虎子鞋里了。他那鞋,棉少,里头垫的都是草,我怕不暖和。”

马老太一边推车一边瞟眼闺女的脚,心想,你就暖和了?她都怀疑闺女那鞋里有没有棉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