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节(1/2)

“外地?哪里。”

“黄龙府城啊,正经有几家富户专门在他手里买灵芝,就认他卖的。”

宋富贵和铁头对视一眼:

原来府城就是挺远的外地。

真远啊。

秦主簿家的老仆从看出来贵爷对这话有歧义了,但他说的是真话。

府城还不远吗?那还能卖到哪里去。

要是再远,老百姓就要开路引。

一路舟车马顿更会极为辛苦。

再者说,跑出黄龙这一片,到了真正的外地,人生地不熟的,咱卖给谁去,很容易白忙,还不如去府城能挣点辛苦钱哪。

“二位爷,你们看看这样的灵芝行不?这是俺家最好的啦,全拿了出来。”

紫灵芝,个头正经都挺大。

“这玩意怎么卖,多少银钱。”

“二位爷,不要银钱,孝敬给县太爷吃的我还要什么钱。”

敢要吗?他疯啦。

宋富贵说,该收就收钱,给个实惠价就行。我们家也不是为吃才买,是要送人,送咱会宁土特产,你只要保证这玩意儿真好就行。

就在富贵带着灵芝和铁头预备出门时,老瘸拐子的小儿子迟疑道,“土特产?那我家有块石头挺好看的,爹,给县太爷拿回去看看,万一要是能瞧上眼呢。”

给老瘸拐子气的,儿呀,你疯啦?石头你都敢卖钱?

你老子我收下灵芝钱胆颤心寒,而你却真敢对那两位爷提钱。

要的还不少呢。

宋富贵问多少钱,老瘸拐子的小儿子说:“我,我,不瞒两位爷讲,我那阵想着回头去府城送山货拉着,想卖给那些富户二两银钱来着。”

宋富贵伸手接过这家婆娘递来的油灯,用油灯仔细照亮看石头上的纹路,看完直起腰和高铁头对视一眼。

俩人不约而同地认为:这石头确实挺好看。

色泽纯嫩,色呈豆绿和翠绿两种颜色,还有白和黑色的浅纹像碧波荡漾似的,层次分明。

按理说,他俩也不认识这些东西。

但前段日子陪宋福生进京赶考住进陆家别院,看见过那屋里的摆件。

还别说,那些高门深宅的屋子还真摆这些珍石异物,人家不摆金银什么的,他俩就开了眼。

那么,眼前这东西,国公府的老夫人能不能稀罕呢。

“这么的,我们先拿回去给你们县太爷看看,他要是喜欢就留下,我回头派人给你送二两银钱。要是不喜欢,再给你这石头送回来中不中?”

“爷啊,别听我小儿胡说八道。他年纪轻,脑子也打小就不好使。县太爷能摸摸都算是这石头的福气,算是俺一家子的福气。算我老小儿孝敬的,何必费事还要再送回。”

不要钱,别提钱,两位爷快将石头抱走吧。

所以说,宋富贵、高铁头还有秦主簿家的老仆从,仨人赶三辆车,拉回满满三车的蘑菇、木耳、灵芝,这些早就晾晒的干干的,以及一块大石头。

宋福生住的屋里,咱自家人,十来口子围着这石头看。

宋福生边用抹布擦手边走进来问道:“啥石头啊,二两银。”

马老太也啧啧称奇,在向富贵打听:“哪里捡的问了没有?你说人家怎那么会捡,怪好看的。”

要是能知晓是哪里捡的,将家里的孩子们都撒出去,捡完回头万一要是能遇见冤大头呢,一个石头二两,一百个就是二百两,关键这还是无本买卖。

就在这时,宋茯苓说话了,她又知道了。

“好像是松花石。”

“啥,啥石?咱家只有松花蛋。”

就那松花蛋,他宋九族也是独一份,一直说要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卖,一直没空闲支起那一摊,只家里蛋多的时候放在点心店里代卖。

宋茯苓含糊道:“我也拿不准,没见过真物,只书上看过。”

事实上,她是在现代上班,坐办公室闲着翻报纸见过一则新闻,长白山出产一块取名为“万代江山”的松花石,拍卖价8888万。

她对这四个八印象很深。

宋福生一看闺女脸红就知道撒谎了,可能和现代有关。

不就二两银钱吗?这块石头留下,送给国公府。

并且特意单独问了女儿,“这松花石很值钱吗?除了好看还有没有别的价值,你还知道些什么,和爹说说。”

宋茯苓告诉宋福生,松花石还叫棕花玉,只这里有。

报纸上写,明末清初的时候才开始流行。

康熙用的砚台就是这种石头做的,说它是御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