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到草原后 第147节(2/2)

其其格和吉雅拿了小扫帚去清理食槽,蜜娘带着哈布尔烧火,这个羊圈全是母羊和羊羔,才出生的羊羔最怕冻,所以羊圈中间挖了个火坑,里面堆的就是半干的牛粪,由着它慢慢捂火。

哈布尔坐不住,烤一会儿火跑去给他哥姐帮倒忙,被训了又含着一包眼泪回来,眼泪烤干了也忘了这茬事,没一会儿又亲亲热热地喊哥喊姐。

蜜娘打眼瞅着这兄妹三个,庆幸道:“这得亏老三是个缺心眼,不记事也不记仇。”

“其其格和吉雅也心软,训哭他又后悔,过后了会道歉。”巴虎现在看他的孩子怎么看都觉得好,“哈布尔也好哄,摸摸头再抱一抱,立马就不气了。”

蜜娘再看围着兄姐转的小老三,三个儿女她越看心里越满足,“就他们三个了吧,以后不生了。”三个刚刚好,性子也刚刚好,再生一个,万一是个犟的,或是小性的,同胞兄妹说不定能闹出仇来。

巴虎就等她这句话了,闻言立马点头,“有他们兄妹三个已经是上辈子积德行善了,太过贪心不好。”

……

二月尾,日头高挂的时候多了,地上的积雪化了又结冰,结冰再化成水,水再结成冰,循环往复,地上的雪一寸寸薄了下来。

九只山狸子出了窝整天不着家,踩着雪在冰天雪地里晃悠,偶尔才露出一抹影子,家里人见了就拿肉诱它们回来,但也是吃了就走。

“哎,你们睡觉是在哪儿?”巴虎拽住大斑的后颈皮,蹲下身跟它说话:“你们没回山啊?还是打算雪化了再回去?”

大斑自然是回应不了他,吃干净食槽里的肉,吧唧吧唧舔了嘴巴,挣脱落在后脖子上的手,带头往出跑。

巴虎跟了出去,抱臂站在门外看九只山狸子往东跑,等没影了才转身进屋。

“再过几天,等雪化的差不多了,我要去把几匹老马放生了。”他进屋跟蜜娘说话,“你可要去?”

“放生?”蜜娘抬眼,把手里的衣裳叠整齐放箱笼里,走出来问:“怎么没听你提过?”

“也是牧仁大叔提醒我的,当年我分家出来我娘给我的几匹马,听他说是她出嫁时蓄的小马驹,也快三十年了,年龄大了,就不让它们跟着我们东跑西迁了。”巴虎说打算把老马带到东南边,那边地势有些起伏,过往的人也少,“一起过去吧,把三个孩子也带上。”

蜜娘点头,给三个孩子说了,娘几个都盼着天上的日头再烈点,早日把地上的雪晒化了。

跟他们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扈家人,日日去河边看河里冰块融化的情况,等到河水开冻,立马敲锣通知六日后动身去临山。

“今年怎么走这么早?地上还是湿的。”巴虎纳闷,出去一趟带了一脚的泥,进屋就要换鞋,他站在檐下跟蜜娘说:“那我们三天后等地上干一点了就去放生老马。”

“行,这几天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蜜娘伸了个懒腰出来,明亮的光晕刺的她睁不开眼,沁凉的风吹在脸上格外醒神。她手搭在男人肩上,倾身靠了过去,“又是一年春了啊。”

巴虎没说话,揽着她并肩站在檐下,透过敞开的大门看河里飘着的冰块,有牛过去喝水,呆呆地望着河面。

等到吃饭的时候,蜜娘才想起来,“今年动身的早恐怕跟文寅媳妇有关,她去年不是有了身孕?估计就在四五月份就要生,扈家人可能是担心动身晚了就生路上了。”

她这一提巴虎也想起来了,“那我们要不要过去看望一下?”

“算了,我们不去还没人想起来。”蜜娘嘱咐竖着耳朵听小话的几个孩子不能跟旁人说起这事,“路上多的是见面的机会,到时候我带孩子们多去陪她说说话。”

转眼间就到了放生老马的日子,蜜娘做早饭的时候,巴虎带着三个儿女去喂马,今日它们吃的是米和包谷,草料也都是好牧草,水里掺了盐,其其格还抱了蜜罐过去,要让老马尝了咸的再来勺蜜甜甜嘴。

一共七匹老马,活了二三十年,眼神都是温顺宽厚的,看人的时候像个和善的老人,其其格和吉雅走近,它们自觉低下头颅去蹭他们的手。

巴虎叹了口气,走过去挨个拍了拍脊背,“老伙计,你们往后就自由了,这里草场大,你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就不再去赶你们回来了。”

“爹,不能养在家里吗?”其其格抱着马头舍不得,说要给它们养老,“像阿爷一样,把它们留在这里,下雪了它们也有个地方住。”

但马跟人不一样,它们天生就热爱奔跑,养在圈里是拘束,放归野外才是天性。

巴虎提着桶带三个孩子往家走,“现在你们还不懂,日后在野外看到野马野骆驼你就懂了。”养在圈里它们就是人的奴隶,身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它们遇见人像是看见一只飞鸟、一只野兔一只灰鼠,都是在大草原上觅食生活的,是平等的,不惧不怕,不媚不侍。

一家五口带着也要跟去的艾吉玛骑着五匹壮年马,赶着七匹老年马,循着日头升起的方向一直跑,积攒了一冬的力气都用在四肢上,马蹄甩飞湿泥,踏碎背阴处的积雪,鬃毛在寒风里肆意飞舞,又在耀眼的太阳下重新染上了光泽。

巴虎拉住缰绳,勒令大黑停下,跟在他身后的几人也拽住缰绳放慢了速度,目送取了缰绳的老马撂着蹄子越跑越远,越过两座山包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回头眺望。

男人喘着粗气没吭声,盯着陪他度过最难那几年的老马,等它们转过头打着鼻哨再次撂蹄往远处跑,他才抬手遮住刺眼的光,喃喃道:“生于草原,归于草原。”

老马跑没影了,五匹马才打道折返,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同样带着十来匹老马的老敖嘎,他身下骑的那匹也是老马。

“已经回来了?”老人勒停了马。

“嗯。”巴虎点头,看着他身下的那匹马,“年龄不小了吧?”牙都豁了。

老敖嘎比出四个手指,“快四十年了,只盼着它再多活几年,等我死了,我俩一起入土。”

两行人分开,吉雅好奇马能活多少年,“不是要放生老马吗?怎么还跟人埋在一起?”

漠北是有人死后,后辈杀了老马让马陪着人一起入土的习俗,巴虎不欲多说,打岔给孩子们讲怎么看马的身体状况,最重要的就是牙口,牙口坏了胃口也就不行了,最终多是病死。

“趁着它们牙口还好,放到野外让他们逍遥几年,死后马尸给别的肉食者填饱肚子,再滋养了身下的土地,来年长出更茂盛的青草,养出更肥壮的牛羊马骆驼。”

……

动身前往临山那天,九只山狸子一个都没回来,而且是连着好几天没见过它们的身影。

“估计是回山里了,日后要是回来了,你用肉把它们哄住,别让它们找去临山了。”巴虎给牧仁大叔交代,“家里有人,它们应当就不会跑。”

“它们回来我就喂着,要是执意要走我也拦不住。”老头不敢打包票。

其其格和吉雅已经骑上马了,看狗都赶着羊群跑远,他俩往东边瞅了瞅,还不见大斑小斑它们出现,只好挥着手跟老头告别:“阿爷,我们走了,你在家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生病了就去看大夫。”

“好嘞好嘞。”孩子一开口,老头就忘了巴虎,走过去跟三个孩子说话,握着哈布尔的手说:“又大一岁了,秋天回来可不能再忘了阿爷。”

“肯定忘不了。”哈布尔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阿爷你要把猪养得肥肥的,等我冬天回来吃猪肉。”

“就只记得吃。”蜜娘戳他一下,看前面的队伍走了,跟老头说:“我们这就走了,你没事了多出去跟人唠唠嗑,别闷在家里。”

老头应声,后退几步,走到台阶上目送车马离开。